西曆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二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學誠長老:法華經的生活智慧
行腳僧團教務團 2016-05-27

法華經的生活智慧

以往讀經典,自己認為經書只是讀一讀積點功德,或瞭解一點佛教名詞概念,很少想到經文也是可以指導在生活當中如何修行。這次讀過《法華經》後有了一點新的感觸分享給大家。

一以貫之

《法華經》第一卷主要講到諸佛出現於世的真正目的,便是欲令眾生開悟入佛之知見。為了應種種眾生的根器而開顯三乘法,其實都是方便權巧,實質上講的都是一乘法。

經中講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就是說諸佛講任何法都是以此貫穿始終的,目的很明確。

佛陀為什麼要眾生趣入一佛乘呢?

因為看到眾生太苦了,以此策發悲湣,發願要度一切眾生都能如他一樣,去除所有的痛苦,得到最究竟的快樂。

我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將來能像佛陀一樣達到極樂境界,目的都是一樣的,若目的不清楚,那麼我們的一生做任何事,都是迷茫的,隨波逐流的,順生死流的。

如《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自己在做事情時,時常就會陷到事項當中,不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為了淨除罪障,積累資糧,往往要求過度圓滿,變得執著越來越重,放不下,或者是為了求得他人肯定,變成了求名,或者自己做好一點,同行做的不如自己就起慢心,抬高自己,輕視他人,說話語無倫次,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往往是對方聽不懂自己在說些什麼。這些與目的相違之事,都是要改過來的,這其實就是修行。

化逆緣為增上緣

生活在這有情世間,人與人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都是相互影響的,所接觸的要麼是善友,要麼是惡友。面對惡友時間久了之後往往會對立,成為怨親,彼此之間爭鬥報復,不斷地惡性循環,而佛陀展現給世人的卻恰恰相反。

佛世時,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斛飯王之子,叫提婆達多。「提婆」就是天的意思,「達多」就是授的意思,意思是斛飯王乞於天而生,故名天授。

《賢愚經》裡記載佛與天授往劫之事頗多,大部分都是天授對佛的行事,作了很多違害,就如俗情所講的冤敵。雖然他從佛出家,但意在學佛的神通,以炫耀大眾。佛教導他,於是便起噁心,開始與佛作對,作種種迫害,但都沒成功,而佛對他卻沒有起過一念怨恨之心。

在法華會上還讚歎提婆達多:「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鑫身,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通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並且給提婆達多授記將來也要成佛。

從中可以看到,佛陀面對逆緣是沒有怨恨的,並且還感恩提婆達多成就佛陀的種種功德,當然提婆達多也是菩薩示現。

若自己面對如此強大的境界,一定是敗下陣來,如在與同行相處之時,時常因同行對自己的一點語言上的衝撞,與同行的一點小過失,常會記在心上,不能堪忍、包容,美其名曰:「是來出家學佛,其實在學我。」面對逆境早已把佛陀的教誨拋之腦後了,現在要好好地去改善,向佛學習,面對師友示現的加持,要心存感恩。對的,正好可以改正過失;不對的,正好可以借此修忍辱。不能再向以往那樣,以錯誤的心態來對待。

佛法從恭敬中求

學習佛法貴在有恭敬心,印光大師曾開示:「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佛陀因地之身),在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後,正法滅後的像法時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當時常不輕菩薩比丘,面見四眾便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即使遭到四眾的嘲諷打罵亦複如是。當臨終之時,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聽法之後,得六根清淨,又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法華經。

這是佛陀示現恭敬而成就的修行經歷。反之,輕視師友,即使修習佛法也一定是不能得到成就的。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禪興法師曾給我們講了慢心的種種行相,比如認為對方不如我。自己在生活當中時常犯這種錯誤,如自己負責打掃衛生,做的時間久了,有了一些經驗,與同行合作時,內心便會這樣作意:「我要教他如何去做,他應該聽我的,才能把衛生做好。」

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當對方提出一些新的建議,自己就會拒絕排斥,感覺他的想法不如我的好,於是那位同行很少再給我提建議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修行也是如此,修改錯誤的知見和行為,若沒有師友的指點,很難自己發現並加以改正。若想得到師友指點,首要的前提便是要調伏慢心,不能輕視任何人,時常抱著一顆謙下恭敬學習的心態,佛菩薩自然會眷顧,終不缺離善知識攝受。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