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悲寺,座落於遼寧省海城市毛祁鎮一山坳中,三面蜿蜒環山,山門前坐落著放生水庫。離山下的住戶約二裡,環境清幽,為寂靜修行之處。寺院依傍山勢,建築初具規模,已建成的有:大殿,法堂,禪堂,齋堂,客堂,藥師殿,念佛堂,雲水堂,大悲殿,千缽文殊閣,藏經樓、僧寮等。待建的有山門、楞嚴壇等。整體以灰色調為主,青磚灰瓦,沒有絢麗的色彩,沉穩莊重,為修行而建,體現修行原則。
大悲寺內現有僧眾三十多人,發心出家及常住護持居士四十余人。另有一下院尼寺海城道源寺,位於接文鎮,有尼眾約五十多人,發心居士約四十多人。
住持上妙下祥法師,九五年自五臺山行腳回至遼寧,後在本溪茅蓬閉關三年。於二零零零年應當地政府及信眾邀請率僧團至大悲寺住持。
大悲寺僧團遵循佛陀遺囑,以戒為師。修行方式、日常規則都遵照佛制的戒律制定,大悲寺常住有如下八項要求:
一、持不捉金錢戒(佛制僧人不得儲備使用金錢。全體僧眾不畜金錢,不接受金錢供養,寺院不設功德箱,禁止放錢,徹底杜絕僧人摸錢隱患,安心辦道。)
二、日中一食(僧眾每天只吃一頓飯,午後不再飲食,包括茶水、飲料、水果等,藥品除外。在道場內發心出家或護持的居士,也同樣遵守。不別眾食,任何人都必須(過堂用齋)食用同樣的食品。)
三、行腳(行腳就是行頭陀的意思,遠離鄉里,腳行天下,淡薄人生,脫情捐累。每年秋季僧團都要例行的二時頭陀,是依照《梵網菩薩戒》中的規定,外出遊化經行,如流動的寺院,隨緣教化度眾。)
四、乞食(經云:比丘者,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身命。僧眾外出托缽乞食時只乞飲食不乞金錢。乞食後的食物完全混合在一起,平等分配。行腳、乞食是僧人本色。)
五、不接客僧禮(常住僧眾不接受外來掛單僧人的禮物,若有供養須上交常住。客堂執事,對客僧的禮拜要給予回禮,平等對待。)
六、一切供養歸常住(僧人所得的一切供養,全部上交常住,由常住統一根據分配。)
七、三衣缽不離身(十八種物齊備)(僧人三衣缽不能離身,三衣必須為壞色。十八種物為《梵網菩薩戒》中規定,僧人行頭陀時所必須攜帶的物品。)
八、不化緣,不求人(有求皆苦,無所求,苦才逐漸息滅。恪遵修行原則,不向外化緣,不求人,心不攀緣,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注:道場的修行者要求做到聽話幹活。(聽話幹活即是不分別,依教奉行。)
以上既是佛陀古制,也是列祖芳規,是在大悲寺修行共住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僧人終身遵守的修行準則,不論是在寺院內,還是寺院外,在各種環境中都要終身奉行。
大悲寺對禪、淨、密、律、教五宗平等弘揚,沒有門戶之見。僧眾在遵守佛戒的基礎上和合共修。僧眾每天休息四個小時,早二點起床,晚十點休息。寺內有禪堂,懸掛溈仰宗鐘板,僧眾每日坐香五支,每次坐香時間約一小時;另有念佛堂。每天要集體誦楞嚴咒十遍。每半月要依律誦戒。
僧人平日不允許隨意外出,在寺內安心辦道,學戒、聽法、出坡等。不許穿著華麗、顏色鮮豔的衣服,必須穿著灰色為主的壞色染衣。髒的衣物要自己手洗,每個僧人只允許擁有兩件衣服,不允許過分的貪著。衣物破壞要自己進行縫補,縫補後的衣物亦即“百納衣”。佛制規定,壞色衲衣為如法衣,不允許穿著好色衣。
道場奉行男女不共住的原則。依止僧團修行的四座尼眾寺院,遵守八敬法,每半月前來求請教誡。安居結束,求請見聞疑三事自恣。
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大悲寺僧眾都要依照佛制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佛教僧團一年中的重要行法,是按佛教律制修行的根本內容之一。安居期間,僧眾聚集一處,皎潔其行,精進辦道,無重大事緣不得外出。結夏安居是精進修道的一種加行,也可以說類似於一種“閉關”。
結夏安居期間以學習戒律為主。與平時的修行基本上一樣,早晚課誦、半月布薩、坐禪、念佛、聽法、學戒、誦咒、出坡等。安居中一般要打三個七:比丘戒七、梵網菩薩戒七(日夜不停地誦戒十四日),安居結束前舉行一次念佛七。戒七,就是在打七中,晝夜不停地誦戒,以使人能夠真正的與戒相應,而達到“心即是戒,戒即是心”。《梵網菩薩戒》云:學誦戒者,日夜六時(即二十四小時),讀誦是戒。
比丘在戒七中,第一個戒七誦比丘戒,第二個戒七誦菩薩戒。沙彌在戒七中,誦沙彌戒、毗尼日用切要、佛遺教三經。
每年的八月十五後,僧眾集體外出,行二時頭陀,沿途托缽乞食,野外露宿,行走里程約六百多裡,歷時十五天至一個月。這幾年已行走完瀋陽、遼陽、鞍山、錦州、葫蘆島等遼寧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北省的承德、秦皇島、山海關、內蒙古等地,自一九九五年至二〇〇八年,僧眾行腳已有十三年歷史。行腳乞食,可折伏我慢,除去執著,福利群生,令眾生對佛法生淨信心,塑天下僧人形像,佛言:“頭陀行住,佛法亦住。”
大悲寺只在每年四月初八浴佛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舉辦兩個大法會,並授三皈五戒,每次法會有各地居士幾千人參加。
法會前一天下午進行三皈五戒開示,明白皈依受戒的意義,然後進行通宵拜懺,令與會者懺悔清淨。次日舉辦皈依受五戒儀式,免費發放皈依證。法會期間各項事務由居士發心參與,不收取任何費用。
寺院內在醒目處放置“注意腳下眾生”、“愛護眾生”等牌子,齋堂對於生蟲的食品,也進行嚴格挑選。大悲寺使用的鼓,鼓面為合成材料,培育眾生平等慈悲心,不使用動物皮。道場內凡含動物成分的食品藥品,均不使用。也不使用帶有動物形象的日常用品,也不食用做成動物形象的素食品,將愛護眾生做到細微處。
大悲寺內沒有門票可言,不搞旅遊,僧人不搞經懺,所有佛事活動不收錢,寺院沒有一切經營買賣行為。流通處的經書佛像等法寶免費結緣。對佛菩薩字型大小、形象,殘缺的經書不許隨便毀壞,加以妥善保護。為教化眾生,有綜合性佛教網站:溯源佛教網站。裡面有大悲寺僧眾行持的具體介紹、法師講法、修行體會等。寺院整理的“溯源系列”書籍、音像等出版物皆免費流通結緣。
這便是遼寧海城大悲寺修行方式。以上行持並非大悲寺僧人自己的創造,而是嚴格按照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來進行行持。
依照現在世間普遍的觀點來看,出家是人在遭受了重大打擊之後才會做出的行為。但這只是眾人對佛法的誤會之一。且不說古代多少出身尊貴、家財萬貫、相貌英俊美麗的人選擇成為出塵羅漢,即使是在末法時代的今天,真正的佛子依然會拋棄令人羡慕的工作、嬌妻愛子、較好的社會地位以及令人留戀的五欲之樂而志願出家。
大悲寺的僧人大部分為大學生,研究生、博士亦不缺乏。這些可敬的僧人出家前的職業有醫生、教師、畫家、電視臺記者、留過洋的外企白領、飛機工程師等等,還有清華的畢業生。在世間,他們有著體面的工作、較好的物質條件,也不乏有人有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卻依然拋下了這一切,選擇了脫生死。
在這個僧團中,兄弟出家、母女出家(大悲寺下院----尼眾修行的道源寺。依照戒律,僧尼不共住)等在正法時期常見的情形並不罕見。曾有一對感情很好的年輕北京情侶,在三步一拜大悲寺後,一個在上院(大悲寺)發心出家、一個在下院(道源寺)發心出家,在二零零八年的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兩人分別在上下院剃度。
資料整理:行腳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