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十一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禪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傳播
寒山寺 文/慧日 2017-01-30

禪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傳播

寒山寺 文/慧日

禪宗是在中國流傳久遠並且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派別。中國禪宗自菩提達摩來中土傳法之後,禪宗自初祖菩提達磨,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後,分為六祖慧能的南宗禪及神秀的北宗禪。此中,北宗禪主張漸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禪主張頓悟,在中唐以後漸興,成為禪宗主流,南宗的禪法到六祖慧能之後,分別衍生出了「五家七宗」,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七宗。出現了禪宗各派並弘的繁盛局面,禪宗的發展進入了興盛期。

在六祖慧能門下,最早分出了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系。南嶽懷讓一系出現有溈仰宗、臨濟宗兩家。其中,南嶽懷讓的門下馬祖道一(707-786)活躍於江西;其弟子百丈懷海(720-814)制定「百丈清規」,奠立禪院的基礎;百丈的弟子溈山靈佑(771-853)與仰山慧寂(804-890)成立溈仰宗。而百丈的另一弟子黃檗希運(-850),傳法予臨濟義玄(-867),義玄創立以大機大用為禪風的臨濟宗。

青原行思的系統,有石頭希遷(700-790)、藥山惟儼(751-834)、雲岩曇晟(782-841)等人相承。雲岩之後的洞山良價(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0),創立以兀坐及五位為禪風的曹洞宗。石頭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經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傳至雲門文偃(864-949),而創立雲門宗。又,雪峰義存之後,經玄沙師備、羅漢桂琛,而有法眼文益(885-958)創立法眼宗。

在宋代,此五家之中以臨濟宗最為繁盛。臨濟義玄之後,經興化存獎、南院(寶應)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昭,傳至石霜楚圓。楚圓門下有楊岐方會(992-1049)與黃龍慧南(1002-1069)分別創立楊岐、黃龍兩派。

禪宗各家宗派的門風各有特色,接引學人的手法各自不同,傳承自成完備的體系。唐宋時期尤以臨濟宗和曹洞宗為盛,有(臨濟)天下,洞(曹洞)一隅之說。其中溈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時代相繼斷絕衰微,臨濟、曹洞與雲門三宗則延續至今。尤以臨濟宗的楊岐派門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後幾乎囊括了臨濟宗之全部道場,至今後嗣仍燦若繁星,成為中國漢地佛教的主流。本文現對禪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發展作簡要介紹。

一、溈仰宗

溈仰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創始人為唐代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和仰山慧寂禪師(814-890)師徒兩人。因靈祐住湖南溈山(今湖南寧鄉縣西),慧寂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故稱他們創立的宗派為溈仰宗。

靈祐禪師是福州人,俗姓趙,十五歲出家,二十三歲遊江西,參禮百丈懷海禪師,因百丈爐中有火否的問對,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後,被百丈禪師選拔為溈山住持。靈祐禪師到溈山之後,披荊斬棘,營宇立像,開法傳禪,一時禪風大盛。

在親近靈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禪師成就最高。慧寂禪師是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十五歲出家,家人不許。後二載,師斷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正法,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父母乃許。遂依南華寺通禪師落髮,未受具足戒即游方。初參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溈山,遂升堂奧。

當慧寂禪師參禮靈祐禪師時,溈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曰:「主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溈知是異人,便垂開示。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溈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禪師于言下頓悟。自此執侍前後,盤桓十五載,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住夏探究律藏。

溈仰宗的家風審細密切,師資唱和,事理並行。體用語似爭而默契。溈仰宗接引學人時,經常以各種圓相來作暗示,以使學人深解其意。《人天眼目》說:「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知是火,隔牆見角知是牛。」

其修行理論認為萬物有情,皆具佛性。對於溈仰宗接引學人的方法,《五家宗旨纂要》說:「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這說明,溈仰宗教化學徒時,所採用的是溫和的暗示或勸誡手法,使弟子在輕鬆的氣氛中達到明瞭心智的目的。

在禪宗五家中,溈仰宗興起最早,衰亡也最早。傳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載,湮沒無聞。其法脈延續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臨濟宗

臨濟宗是禪宗「五家」中繼溈仰宗之後而成立的一個宗派,由於此宗的開創者義玄禪師,在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臨濟院,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臨濟宗。

臨濟義玄禪師是曹州(今山東荷澤)南華人,俗姓邢,幼懷出家之志,出家受戒之後,深慕禪宗。曾先後參禮睦州陳尊宿,大愚禪師和黃檗希運禪師,深得禪法精髓。義玄禪師後住臨濟院,學徒雲集。義玄常以棒喝接引學人,他說:「有時一喝如金剛寶王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

在接引學人方法上,臨濟宗經常以四賓主四料簡」、「三玄三要四照用作為本宗經常使用的傳教方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卷舒縱擒,活潑自在。其宗風如鐵錘擊石,現火光閃閃之機用,似五雷轟頂,震裂心膽,猶若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語言,行棒行喝,呵佛罵祖,剿絕情識,猛烈痛快,照用並行。使學者忽然省悟,為其獨具之特色。自古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稱。據《五家宗旨纂要》說:「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窘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為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五祖法演禪師說:「五逆五雷之喝,即指一喝之下,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五雷所裂。其禪法之竣烈可知。在接引學人方法上,凡有僧問,即喝破,或擒住,拓開等。其接化之熱烈辛辣,五家中罕見其比。如《歸心錄》說: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

總起來說,臨濟宗接人的方法,單刀直入,機鋒竣烈,對學人剿情絕見,使其省悟。此宗流傳最廣,是同它所具備的這些特點分不開的。

在禪宗所有宗派中,臨濟宗可謂枝繁葉茂,到北宋時期,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其法脈延續直至當代仍不絕如縷。

三、曹洞宗

曹洞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因本宗的創始人良價(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後在江西高安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曹洞宗。

良價禪師是浙江紹興人。幼年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說:「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勝默禪師披剃。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於嵩山後,即游方參學。曾先後參禮南泉普願、雲岩禪師,因過水睹影而開悟。

良價禪師悟道後,曾廣為接引弟子,在其門下最有名的弟子是曹山本寂禪師。本寂禪師是福建莆田人,俗姓黃,少業儒學,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不久即參禮洞山良價禪師。得到洞山良價禪師秘授宗旨,師拜受而辭。後參禮曹溪慧能六祖塔。後還止江西吉水,大眾請開法,因追念六祖塔。後還止于江西吉水,大眾請開法。因追念六祖遺風,便把所住吉水改名為曹山,後又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曹洞宗門風不象臨濟宗那樣峻烈,而似精耕細作的老農,溫和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其門庭設施為五位之說,分為偏正五位和功勳五位,各以君臣、父子關係說之。每一對都以互相配合而構成五種形式,其中以偏正五位為基礎,辨明體用,掃蕩情塵,使其物我雙忘,人法俱泯。對於曹洞宗,《五家參詳要路門》說為究心地,即丁寧綿密。《十規論》說敲唱為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風可稱綿密。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市民之說,意思是說,曹洞宗接化學人,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化學人的一種特色。

在禪宗五家之中,其門庭雖不及臨濟宗之繁盛,但法脈綿延不斷,直至當今仍不絕如縷。

四、雲門宗

雲門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屬青原行思一系。由於此宗的創始者文偃禪師(864-949)在韶州雲門山(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今名大覺禪寺),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之為雲門宗。

據《五燈會元》卷十五記載: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文偃禪師,嘉興人,俗姓張。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盡心探究律部經典。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于睦州和尚門下開悟。在睦州和尚的指引下,文偃又往參雪峰禪師,雪峰見文偃是可造之法器,遂秘授宗印。

文偃後來廣參多學,曾曆訪洞岩、疏山、曹山、天童、歸宗、灌溪等處,最後往曹溪禮拜六祖塔,後到靈樹如敏禪師處參禮。如敏器重,請為首座。後繼承如敏法席,晚年移居雲門光泰禪院。恢宏法化。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三卷,法嗣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六十一人。

雲門宗旨有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流)一字關顧、鑒、咦三字旨。文偃禪師重視一切現成、即事而真的石頭希遷思想。其中,顧、鑒、咦三字是雲門核心宗旨,必須親切參究才能體會。

雲門宗一字關等施設接引學人,孤危聳峻,簡潔明快,隻言片語,無盡鋒芒,隨機拈示。常出人意料,無從理解。《五家參詳要路門》評價雲門為擇言句。法演禪師評雲門下之事為紅旗閃爍。都是說雲門宗言悟頓機的作用、宗旨、家風。總起來說,此宗家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其接化學人,不用多語饒舌,於片言只句之間,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為宗,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雲門宗在五代、北宋十分興盛,至南宋逐漸衰微。雖然雲門宗並不興盛,然其法脈仍能延續至今。

五、法眼宗

法眼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之一,因本宗開創者五代文益禪師(885-958)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曾賜諡號大法眼禪師」的稱號,故此宗稱為法眼宗」。

文益禪師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俗姓魯。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禪師出家,于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後,到明州鄮山育王寺從律師希覺學律,複旁探儒家典籍。後往福州參禮長慶禪師,無所契入,便又游方參學,路過漳州,暫住地藏院,參禮羅漢桂琛禪師,于桂琛禪師座下悟道。後至臨川崇壽院開堂接眾。

法眼宗的門風詳明似雲門宗,隱秘似曹洞宗,講求理事圓融,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句裡藏鋒,言中有物,往往隨順學人根器,量體裁衣,對病施藥。《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法眼宗先利濟。」直論劍鋒相拄,是其家風。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隨對方人之機宜,接得自在,故說為先利濟」。《人天眼目》卷四說:「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這就是先利濟的意思。法眼宗注重學習古教,主張引華嚴法門融入禪宗,後來又以禪來融攝淨土法門,開後世禪淨合一之風。

文益禪師的法嗣有徳韶(吳越國師)、文遂、慧炬(高麗國師)等十三人,各化一方。有《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門十規論》等行世。

法眼宗為中國佛教從教禪競弘轉入諸宗融合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禪宗五家中,該宗創立最晚,衰微也較早,宋代中葉,法脈斷絕,立宗共一百年左右。

六、楊岐派

楊岐派為臨濟宗之支派,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由於此派的創始人楊歧方會禪師(992-1046)在袁州楊歧山(今江西萍鄉縣北)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其為楊岐派。

楊歧方會禪師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是臨濟下第八世。二十歲時,到筠州(今江西高安)九峰山投師剃髮出家。閱讀經典,心領神會,又能折節參學。曾參禮慈明、石霜禪師,得石霜真傳。

方會後住江西袁州楊歧山,舉揚臨濟、雲門兩家宗風,接化學人,門庭繁茂,蔚成一派,人稱其宗風如虎,與同門慧南禪師之黃龍派同時並立。楊歧方會有《楊歧方會和尚語錄》、《楊歧方會和尚後錄》各一卷。

楊岐派的根本思想,是臨濟正宗,重在一切現成。所以《續傳燈錄》說他接化學人,提綱振領和雲門文偃相類似;又說他勘驗學者的機鋒類似南院慧顒,他兼具臨濟、雲門兩家的風格。當時稱他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的大機大用,謂其宗如龍。

方會門下有十三人,以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為上足。白雲守端下有五祖法演,住黃梅五祖寺,名振全國,人稱五祖再世。其門下俊秀輩出,如人稱三佛」的佛眼清遠、佛果(圓悟)克勤、佛鑒(太平)慧懃,又有五祖表白及天目齊、雲頂才良等。

清遠三傳至蒙庵元聰,有日本僧人俊茄來其門下受學,回國後,開日本楊歧禪之首端。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揚岐法系。佛果克勤編有《碧岩錄》聞名於世,法嗣75人。門下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最為著名。佛果克勤的門下,有黃梅籍僧人應庵曇華禪師,大振楊歧宗風于蘇浙,是臨濟正脈宗統第十七代宗師。宋以後,恢復臨濟宗之舊稱,幾乎囊括臨濟宗之全部道場,成為中國禪宗的代表。

七、黃龍派

黃龍派為臨濟宗之支派,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黃龍宗。創始人為慧南(10021069)禪師,因其住江西隆興黃龍山,盛弘教化,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黃龍派。慧南為臨濟宗第七世石霜楚圓之門下,石霜接化手段一向峻嚴潑辣,慧南得其骨髓,亦有嚴厲之風,人稱其宗風如龍。

黃龍慧南是臨濟下八世,信州玉山人,俗姓章,童年不吃葷、不嬉戲。十一歲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依泐潭懷澄禪師學雲門禪,受泐潭印證,令分座接物,名振諸方。後參禮福嚴賢,賢命掌書記。賢圓寂後,石霜楚圓繼承法席,慧南親禮石霜楚圓,得到楚圓的印證。慧南接法後,曾游方各地弘法,宋景祐三年(1036),住隆興黃龍山振興禪宗,自言:「黃龍出世,時當末運,擊將頹之法鼓,整已墜之玄綱。」法席盛極一時。

慧南常設生緣、佛手、驢腳」三轉語勘辨學者,三十餘年無人能契會其要旨,人稱黃龍三關」。黃龍慧南曾作頌說:「生緣繼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一一透將來。」黃龍慧南有《黃龍禪師語錄》等行世。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門葉繁茂,形成了黃龍一派。

黃龍派在接引學人方法上,還是參用雲門宗風。因此,門庭嚴峻,人喻之如虎。如南州居士潘興嘗問師設三關所以?慧南說:「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關問可否,此未過關者也。」可見,其設三關的機用,是要學人觸機即悟,而不應死於句下。

入宋之後,黃龍派日漸衰微。宋淳熙十三年(1186),日本僧人明庵榮西來華,受學於此派,歸國後開日本臨濟宗建仁寺一派,成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的黃龍派。黃龍派的流傳時間並不長,除傳入日本的黃龍派之外,國內黃龍派的興起衰歇,前後僅一百年而已。

「五家七宗」的思想,一般來說相差並不大,都屬於南宗,只是由於門庭設施不同,特別由於接引學者的方式上各有其特色,形成為不同的門風而已。從禪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可以看出禪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教化方法和接引手段的變化。這些不同的接引學徒的方式,都是根據當時學徒的不同根基而採取的善巧方便之法而已。由於時代的變化,部分禪宗派別的教化方法沒有做到適應時代的變通,導致這些宗派在成立不久就衰落了。

不論禪宗各宗派的興衰如何,我們通過「五家七宗」的形成與變化過程,還是能夠對這些宗派有個清醒的認識,並從其興衰的過程中得到諸多啟示。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