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冬月初五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生活道場:學佛在路上
佛教線上 文:蘇牧 圖:來源網路 2016-10-06

http://www.fjnet.com/ltanjh/ltrn/201609/W020160918557269861858.jpg

學佛在路上

佛教線上

曾幾何時,我就認識了您,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那樣隨緣那樣自然。佛學高於生活卻融於生活。二十年前,十三歲的我從一本雜誌看到抄寫佛名號的倡議,於是就抄寫了一份,時至今日,那本字跡稚嫩的佛名號折疊小書,便是我認識您的最早依據。

我是家中唯一信仰者,零三年在太原讀大學期間,有幸遊覽五臺山便與文殊菩薩結緣,每年都會利用放假時間前去朝拜,畢業之後便於五臺山菩薩頂恭請文殊菩薩聖像,置於家中虔誠供養。不過,那時的自己只是祈福消災或者只是一知半解的精神寄託,從初一、十五供香禮佛到每日禮佛朝拜,從最初朦朧抄佛名號到虔誠供養三寶研讀經書,從盲目信仰到在生活中從小事從身邊學佛,已走過十九年有餘,可仍有許多問題也隨之浮出腦海:佛什麼?我怎麼去學?佛學與現實生活有矛盾嗎?」等等一系列問題,促使我不得不進寺拜訪師父,網路搜查各種佛學資料,尋找同修者相互探討,參加寺院各種法會,研讀經書和細聽師父講義等,用了兩年時間才有了學習與修行的方向。如同《楞嚴經》所講就路返家」那個返家不是別的家,而是返回於自心,自性之家。使我不再迷茫。

初學時,認為眼前的文殊菩薩聖像就是佛,那就錯了那只是一尊佛像,佛像與佛要分開。從佛」字的結構來看,亻」旁加上個弗」。亻」就是個人,弗」是不要的意思。有人就有欲望,有了煩惱,有了痛苦,有了是非,有了執著和分別,能夠把這些都放掉.放棄,統統放下,如此修成的人就是佛。有些同修者,學佛表面化形式化,將學佛與生活分開,禮佛時很是虔誠,一旦進入生活中,慳貪吝惜貢高我慢甚至爭名奪利。沒有把慈悲心,平等心,無我之心融入生活,依舊不解學佛真諦,煩惱滿滿,是非不斷。作為初學者,我將學佛心得匯總如下:

一是孝道為重因果隨形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地藏經》提倡的孝」字,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這份孝心令人感動,無論身處何地,孝敬父母,長輩和師者,沒有時間盡頭沒有分量輕重,只要想長輩所想,一聲問候,一次陪伴,一桌家常菜也都是孝,家人的安心放心順心,便是檢驗的標準。用孝心感染晚輩,感染親朋好友,感染鄰里四舍。以家庭的和諧促使鄰里和睦,用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促進社區安定團結,這種感應就會有好的結果,進而一個縣市,一個地區乃至於一個國家都會有積極向上的影響。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只要從身邊善事做起,以家庭為單位就有可能做到,在這個過程中,便會對因果深信不疑。

太姥在世時,經常提及一個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大善人去縣城參加考試,途徑一處小溪,發現一隻螞蟻隨水漂流危在旦夕,他把螞蟻從水中撈出,螞蟻得救。次日入堂答題時,有一字筆劃著實寫不出,苦苦思索之際,一隻螞蟻爬行到缺失部位將字筆劃補全,他才順利通過應試考中秀才。太姥常以孝道教育我們,常念人好多幫他人。她一世清苦常行善事,去世時無疾而終,神態莊嚴,身體清淨,沒有留下任何遺憾,膝下孝子賢孫,遠親旁戚多達百人前來送行。《因果文》曰:欲知前世因,則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則今生所為者是。太姥雖然走了,那只是身體的壽命,她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人孝道為重因果隨形。

http://www.fjnet.com/ltanjh/ltrn/201609/W020160918557269878262.jpg

二是破解貪嗔癡方能得解脫

我們都有煩惱,煩惱多半來自生活壓力或者生活瑣事,細細分析,更多的煩惱來自於對事物的過分,過分的喜愛(貪)或者過分的討厭(嗔)或是在不明事理真相而做出的貪嗔的反應(癡)。一切內心煩惱無非源於貪嗔癡,《大乘義章》卷五曰:於外五欲染愛名貪」佛教認為,眾生生活在世間,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再有《成唯實論》中嗔者,於苦、苦具、僧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經文皆皆道明:苦惱、煩惱來自於內心,來自於貪嗔癡。有因必有果,有疑必有解。居士五戒便是良藥,《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生慧,名為三無漏學」,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用道德規範的標準來生活,才能治過分的貪心,才能安定內心,才能對生命及宇宙實相如實了知。《心經》中菩薩教授我們要從心底遠離貪嗔癡等煩惱,學習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要在乎那些虛妄的愛好行識,心裡沒有顧慮才能輕鬆解脫,放下一切才會沒有恐慌,遠離非分不現實的幻想,才會終究沒有煩惱,專注耐心的對待周圍的人與事,才能得自在得安樂得解脫。

三是一切修行從小善開始

信佛起初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禱菩薩護佑都是很表面得。真正的信佛是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禮佛誦經是修行,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也是修行。我雖無緣出家探索更高的佛法精髓,但可以做一名孝順的兒子,稱職的父親,合格的丈夫,一名對社會有用的普通職工。用慈悲心去幫助周圍人,當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可以用力所能及的經濟手段去幫助,也可以用掌握的生存技術或者醫學專業知識,以及所學佛去幫助。《普賢行願品》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人,所得功德最大。

佛教本意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不斷拓展,內容的不斷豐富,無論是為江蘇鹽城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開光助寫《大悲咒》,還是為演員徐婷助寫《藥師經》往生極樂世界,或是徒步於五臺山虔誠供養佛法僧」三寶,更有佈施路上乞丐一塊餅,掩埋小動物的屍體這都是修行。生活處處是道場,真正的修行是修得生活的點滴,更是修心,修正自己,修自己那一顆煩躁不安的心。

佛陀希望以佛教的精神感化世界,他教導我們,不要殺害眾生包括一切不同信仰者,用大乘的關愛與包容使世界免除暴力,願世界更加美好,感恩一切眾生,慈悲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這便是佛陀的偉大所在。

皈依三寶只是學佛開始,學佛無止境,學佛在路上。(文:蘇牧/圖:來源網路)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