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五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廓庵禪師:禪宗《十牛圖》
新浪佛學/學佛網 2016-06-09

十二世紀,中國的禪師廓庵禪師著了一本名為《十牛圖》的書,成為禪門中的至寶。他繪製了禪宗的十牛圖,並以詩偈和散文加以評唱,形象地展現了由修行以致頓悟的體悟過程。

禪宗假借牛為「心性」的意象,牧牛如牧心,以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

一、尋牛:從來不失,何用追尋!

第一尋牛,即尋求業已失散的「心牛」。

所謂「心牛」,就是真實的自己,是生命的本體,也就是臨濟和尚所講的無位真人,這一階段是立志求道的階段。不過,實際上「心牛」(無相的自己)從未失去。真人總是在我們的面門,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僅僅由於缺乏正確的自覺,而與本來的自己疏遠了。根本沒有必要從外從他而求。只要照顧好自己腳下就行了。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依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

詩的意思很明瞭,在此不再複述。暫且談一下著語大義。「心牛」從來就沒有失去,哪裡用得著去追尋?由於缺乏自覺以致與「心牛」疏遠,在塵世的迷亂中,「心牛」逐漸被淹沒。離本來的自我愈來愈遠,前路參差峻峨。於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爭更烈。

二、見跡:依經解義,閱教知蹤。

《十牛圖》的第二圖為見跡,只是發現了「心牛」的足跡。

這是一個閱讀經書禪典,諦聆師家教誨,理解佛教法理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從而知曉一切都是獨立存在的,而它們卻處於矛盾的統一之中;明白萬物的客觀與自我的主觀是息息相關的存在;理解萬法都是一個「心牛」的千變萬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來的自我的變體的禪的思想。不過,在這一階段還無法弄清牛是白還是黑。所以,仍處在禪門之外,只是見到了蹤跡而已。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著語: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眾器為一金,體萬物為自己。正邪不辭,真偽奚分?未入斯門,權為見跡。

在水邊、林下、萋萋芳草中到處都有牛的足跡。那遼天的鼻孔,沖天的氣勢,縱是深山老林,也隱藏不住。

著語大意跟上述大同小異。所謂「眾器為一金,萬物為自己」的表意為:金鐲、金爐、金項鍊等器皿,林林總總,形態各異,都是金子製造的。所以宇宙間的萬物都出於一體,都與自己合而為一。

三、見牛:從聲得入、見處逢源。

《十牛圖》的第三張圖為見牛,即終於看到了真正的牛。

聞物之音聲、見物之形色,這一直接的感覺,引觸了大死一番後的禪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統一的三昧之境,從而得以使大活現成之後的個體、有限、差別世界與整體、無限、平等的本源相遇。開眼一看,萬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見一頭「心牛」。這時,才確切體認「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與悟的巨大差別。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時,聽到一塊乾柴落地對發出的聲音,頓時醒悟了。他作了一首禪偈:「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坐。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而是自他不二的無相的自己。縱橫有別的萬物並不是擋住本心之鏡的明亮的灰塵,而是真如之相。山川河流以及宇宙天地。都是真理的表現。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著語:從聲入得;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裡膠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風和日麗,楊柳青青;河岸邊的柳枝上,黃鸝在千呼萬喚,啼囀不停,真是一派賞心悅目的風光啊!只見那岸邊有一頭高大的牛,牛角高聳,那種活潑之態,就是丹青妙手也難以畫出。

但見她處處顯露,一樣不差。從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動作。仿佛水中的鹽味,包裡的膠青。表面一看不識真底,而實際上它的作用十分明顯。你眨眨眉毛,睜眼看看,她並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十牛圖》之四為得牛。

光是看到了牛,還不能使牛成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必須用手緊緊攥住她。這頭長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雖然現在終於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猶存。她還十分留戀那美麗的煩惱的草原,環境的影響仍然很大。稍有疏漏。他又會跑走。所以有必要緊緊把住韁繩,牽著她的鼻子。

古人說過:「見惑如破石可頓斷,思惑如藕絲宜漸斷。」(理須頓悟、事須漸修)也就是說,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割斷,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慢慢地才能斷除。因為見性悟道有深有淺,所以悟道後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著語: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撻。

好不容易竭盡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強力壯,習性難改。有時才到清淨的高原上,又急地逃進煙雲深處。勝境牽引著她,她賓士得那麼快,難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戀不已,不思回返。要蕩其頑心,淨其野性,求得純和之境,必須多加鞭撻,牢牢抓住她,馴化她的習性。

五、牧牛----前思才起,後念相隨。

《十牛圖》之五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這頭手中牽著的牛。

在悟道之後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過得牛使牛與我合一,通過牧牛使我與境合一。在日常千差萬別的環境中.我們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麗的花,就想把她摘下來養到花瓶裡。雖然這種見到類物即起美化她的念頭並非壞事,然而這隨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會引發迷惑之心。為此,當一念已起時,能如「紅泥爐上一點雪」那樣,隨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這樣的話,就會如古人說的「後念即生,前念自滅」,始終保持一個正念。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著語:前思才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牧牛時當特別仔細小心,要把好鞭索,時時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縱步走入塵世紛迷之中,以便把她馴教得純和而不頑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會自動跟隨著她的主人。這頭牛本來已覺悟成真,由於迷惑她常生妄想。這迷惑不是來自外境,而是發自己心。所以要嚴加束教,耐心垂訓。永遠保持正念。

六、騎牛歸家:干戈已罷,得失還無。

《十牛圖》之六為騎牛回家。

牛(真實的自己)與人(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干戈已息,到了無所謂得牛失牛的階段。從發奮求道(尋牛)、諳習法理(見跡)、實踐修行而見性入理(見牛)、徹底悟入以致見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動中保持滅念(牧牛),已經費了一番辛苦,現在進入干戈已罷、人牛一體的境界了。現在不再需要繩鞭了。騎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遙,自有牛兒載著你回家。這是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詳的境地。見性已不再是難事,然而要把所見所悟變成己身之物卻並非易事。比起徹悟,悟後的修行就難得多了。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語: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牢籠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無二法,牛且為宗。

《十牛圖》之七是忘牛存人。

牛(真實的自己)與人(現實的自己)並不是自我存在的兩面,而是一體,牛只是作為一種理念的象徵物而已。苦苦地求尋,到得頭來,原來追尋到的目標競是剛剛仍在尋求的自身。這是一個回到本來的家,連牛都給忘掉的階段。捕兔時套兔繩是有用的;抓魚時魚筌同樣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這也如乘船過河,到了對岸後,船就無用了。「忘牛存人」圖中,也只見一位唯我獨尊的人,在家中高枕無憂,牛的蹤跡再也找不見了。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著語:法無二法,牛且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高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騎牛回家後,牛已不現;主人高枕而臥,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礦,月高雲層,盡現本來面目。它的萬丈光芒,延伸到無窮盡的時間長河裡,永遠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脫落,聖意皆空。

《十牛圖》第八圖為人牛俱忘。

迷妄之心已經脫落,了悟之心亦無蹤跡,這才是真正的空境。從尋牛到忘牛存人.雖然完成了參透生死的修行,在這之上更進一層,即不以悟為聖才是禪的真正特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佛之上」的境界。牛頭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鳥銜花獻奉;見到四祖識得祖師禪後,百鳥卻不銜花讚歎了。開始他心懷聖意對百鳥之意感激不盡,在四祖啟示之後,他識得一切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鳥之意掛在心上了。趙州和尚有一句妙語道:「有佛處不用住,無佛處急走過。」道的便是空境。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語:見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激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千眼難窺;百鳥銜花,一場懡鑼!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掛在心上;碧空遼闊,資訊不通,而一切皆通,紅爐焰上怎麼能容許雪花停留呢?達到這般爐火純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執著於美醜、善惡、是非、生死。這種境界縱使你生千隻眼亦難以窺透。這種境界使你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慚愧。你就是那無邊無際的宇宙,萬物都與你一起,你獲得的是大自由!

九、返本還源:水綠山者,坐觀成敗。

《十牛圖》之九為返本還源,即「真空無相」的境地。

這樣詮釋,人們容易把禪誤解為一種不求實際的虛無主義。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綠、花自然紅,「真空無相」本來就是「真空妙有」,它有無窮的功用。」佛法高妙的人,看起來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樣。」即「悟了同未悟」。因為本體就是本來清淨,不染一塵的。通禪之人在本質上仍然不同於混璞未分的凡人。水綠山青,都是本來清淨的真實存在,沒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間萬物的榮枯流轉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觀之,便不會流于世俗,居無為中而有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著語: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大意為要說返本還源,還不如當下直觀,如盲似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反而花費許多功夫。這樣在凝寂的無為中,冷眼觀察水綠山青的本來面目,便可以有異於變幻敗壞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視聽觀察,便能與自然融為一體,獲得永恆的生命,實現真正的價值!

十、入廛垂手: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十牛圖》的最後一圖為入廛垂手。

即進入市街上的酒屋魚肆中,謙遜地為眾生說法,使他們趨向於善,成就佛道。這才是真正的作為,即「真空妙有」。禪的絕對意義也就在於此,它的宗教意義也完全體現在這裡。整體上來看,《十牛圖》的八、九、十體現了真正的人的事體、實相和作用。本性即空、實相即一切真實,作用即不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禪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標。一切的學問、修行都要為人,主要是為他人著想,為整個人類謀求更自由、更純善、更有創造力的生活。這就是禪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上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著語:柴門獨掩,千聖不知;理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大意為禪者在柴門裡修行千日,以致衣冠不整,面帶灰色,是為了繼承先祖大業;修行圓滿後,就步入廣大的塵世中。到一切眾生集聚的地方,去講經論道,把生命的真理告訴眾人,把禪的自由、創造、求善播撒到廣大的世界中去,讓枯木開花,整個的世界充滿歡樂和笑聲!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