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壽量品偈頌: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上述五頌是《法華經》中描述佛土的著名偈頌,頌中引發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娑婆被劫火所燒,靈山淨土卻不毀?
從理體上講,此娑婆,即本所居之土。今日跡居,不異於本。只是今昔時異,眾生見燒者謂近,照本者達遠。亦即是說,並不是離伽耶別求常寂,也不是常寂光外別有娑婆世界。
經中把娑婆世界描繪成雜穢不堪,是對眾生而言的。事實上眾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許多眾生為了逃避這個無可奈何的世界採取了自盡等許多不正確的方式。在眾生眼裡,這個世界是個堪忍的世界。
那麼,在佛的眼裡,娑婆又是怎樣的世界呢?
以佛眼觀之,充滿瓦礫荊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究竟之寂光土。這是因為,眾生具惑、業、苦三障,所以感果與所見皆是不如意。而寂光土之體,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佛已成就三德,所以感果即是究竟真常。所以佛眼看世間,娑婆即寂光。
《法華玄義》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力所隔,感見不同。」眾生與佛同體,眾生之惑業苦三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因此欲轉穢為淨,先須轉三障為三德。如此,凡聖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淨常寂光土。經中常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即是這個道理。
在《華嚴經》中,娑婆世界被明確地納入了華藏世界的體系,位於「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是釋迦牟尼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佛刹。
佛的法身法土如此,佛的報化土一樣是功德所成,故在印度說《法華經》的靈山不會為劫火所燒。眾生見劫盡,會看到此妄想所成的世界為劫火燒盡。事實上,對佛而言,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這是因為,報佛如來的真實淨土,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俗諦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同在娑婆世界,有的眾生卻能見到靈山淨土?
這與眾生的因緣有關,如下頌說:「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祗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這是對比罪眾生和修功德的眾生。所謂無緣不見,有緣得見。《法華經》強調,如果有眾生心意柔軟,苦刻精勤,以供養渴仰心欲見如來,佛即現生令他們見靈山一會未散。如來常在靈山說法,忍土本來平坦,唯開示悟入佛知見者,則能見此境界。一切眾生,無明深厚,諂曲濁心,故不能見。
天臺宗智者大師就是這樣一位親見靈山法會的人。智者受學于慧思禪師,他到光州大蘇山拜見慧思時,慧思一見面就很高興的對他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後來授以普賢道場,令修法華三昧。智者誦《法華經》時,寂然入定,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豁然大悟。這是由於對佛法的深信解相,方能於同中見異,穢中見淨。
除了《法華經》對佛以娑婆為報土有描述外,最著名的例子要屬《維摩經》中如來按趾的故事。《維摩經·佛國品》中,舍利弗動了個念頭:「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在這裡,舍利弗尊者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佛陀知道以後,告訴他:「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同時,以佛神力讓他得見佛的清淨國土:「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這在凡夫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卻告訴舍利弗:「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世間,和眾生看世界,淨穢差別竟如此懸殊。這一自他不共的依報說明,隨心淨故則國土淨。當眾生一分一分地自淨心意時,就能感受到當下即是淨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樣,是心淨國土淨的世界。
第三個問題:眾生如何才能進入佛的常寂光淨土?
《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本來就是身土不二的,佛無時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識得自性,將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來性海,便當下即證得自心淨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淨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師便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證得常寂光淨土的人。遵式大師臨終前曾作《三緣詩》,以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他人不曉其意,問其欲往何處,遵式以“寂光淨土”作答。至晚間,果奄然坐逝。
凡夫眾生的有漏依報國土是眾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淨和壞滅之時。佛的淨土是佛的悲智力變現的,是以無漏五塵為體的,因此清淨莊嚴。雖然淨穢差距看起來如此之大,但眾生與佛本性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要一念清淨,當下就能感受到淨土。
當下感受的淨土在未圓滿成佛之前,他人是無法共知的。歷史上有許多高僧修法成就時自我享受美妙的淨土世界,然而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穢惡的五濁惡世,這就屬於「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的境界了。所以,土的淨穢與否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裡清淨,世界就隨著我們清淨。因此,學佛,自淨其心是很重要的。
當然,從修學圓滿佛道的意義來講,僅僅是個體心淨還是不夠的。因為,自淨其心僅能成就佛的法身土,要想攝受眾生,還需要成就報化淨土,以個人清淨帶動其他眾生一起清淨,方稱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