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八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淨慧長老: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行腳僧團教務團 2016-11-24

让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淨慧長老: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禪風網 文/淨慧長老

修行是一種生活方式,禪堂打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把修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修行才有土壤,生活才有內涵。佛教的一切規矩法則,戒定慧三學的內容,都是修行生活的內涵。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形成了古今文化的斷層,造成了古今文化之間的隔閡。如果用現代的語言對佛經進行詮釋,就能減少古今文化的隔閡,佛教就會顯得更加朝氣蓬勃,佛法就能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本人從1981年開始,負責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的編輯工作,堅持了二十年;1989年又創辦《禪》刊;2004年接手辦《正覺》。三十年來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想在佛學和現代文明之間找到一個切入點,找到彼此匯合的一個連接處,使佛法能被現代人所接受,使佛法在今天能夠為啟迪智慧、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維護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融合佛教文化和現代文明,使禪宗能夠適應現代人的根機,我在1991年提出生活禪的理念,嘗試著用現代的語言來詮釋佛教,詮釋禪宗。二十年來,在河北柏林禪寺舉辦了十八屆生活禪夏令營,在湖北四祖寺舉了八屆禪文化夏令營,南有《正覺》,北有《禪》刊,宣傳生活禪的內容,召開了幾次學術論壇,出幾十本禪學著作。經過二十年來的努力,生活禪已經深入人心,為教內外的人士所理解和接受。

生活禪同樣也是一種修行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生活方式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精神品質、歷史傳統和應機攝眾的方法,沒有這四方面的內容,生活就只不過是吃喝玩樂而已。佛教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把修行含攝其中,要把戒定慧含攝其中,要把自覺覺他的菩薩精神含攝其中。這樣的生活方式才能上契諸佛本懷,下契眾生根機。除了精神內涵與傳統依據外,這種生活方式同樣包括了物質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都不能少。有了思想作基礎,有了傳統作依據,有了戒律作保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有了佛法的內涵,就成了修行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我們在家修行的人,特別是出家修行的人,要自覺地把修行貫徹到生活方式當中去,天天如是,成為我們的生活模式,成為出家人的生活模式,成為寺院的生活模式,成為接引大眾的方便,成為社會大眾效法的參照模式。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體現了一個僧團的精神面貌。同樣這種清淨的生活方式,如法的生活方式,也能影響人的精神素質。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都不是孤立的。

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可以分為世俗的生活方式和宗教的生活方式。世俗的生活方式因人而異,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百花齊放、各有千秋。良好的生活方式應該具有精神內涵,具有歷史傳統,具有規範性,具有適應性,能夠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這種生活方式不是很多。禪的生活方式,生活禪的生活方式,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生活禪的生活方式既要有人情的味道,更要有佛法的味道,要將人情味和佛法味融為一體,成為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的生活模式。如果人情味太濃了,會變得庸俗不堪,佛法味太濃了,就會脫離群眾。要把握好這個尺度,要靠智慧和經驗,要靠生活的曆煉,要靠長期的修養功夫。禪的生活方式,既要處在污泥中,又要處污泥而不染。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不可能純之又純、淨之又淨,即使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也會沾染世俗的塵埃。要在塵埃中保持明鏡的光潔,又以明鏡的光潔攝受大眾,這就是禪生活必須具備的宗教品格和社會功能。

我們僧俗男女在此共住,同在一個禪堂打坐,同在一個齋堂吃飯,同在一個大空間生活,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當中,要保證大家各得其所,各守陣地,各守範圍,就要靠制度來約束,要靠個人的自覺性來約束,要靠道心來約束。生活方式約束太嚴,就會失去生活活潑的一面,不約束又會氾濫成災,要想做到恰到好處,仍然要靠智慧,要靠經驗,要靠修養,要靠個人的自覺性。

總而言之,我們僧俗二眾在此共修,通過每天的交流,希望能在佛法上達成共識,在修行上達成共識,在生活方式上達成共識。我們在修行上有進步,在生活上有進步,在做人方面有進步,學會過一種修行的生活方式,居士們回到家裡就能得心應手地運用。我們要用禪的生活方式來影響他人,這種影響是具體的,是生動的,是毫不勉強的,是以身作則的。通過生活方式給他人做出典範,讓他人學有榜樣。通過生活方式來影響他人,是一種最深刻的、最具體的影響,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影響。我們對親近過的善知識的印象,無非是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來,無非是從他們做人做事的風格中來,無非是從他們的待人接物中來,而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具體表現。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自覺地將戒定慧的內容、菩提心的精神、大悲心的關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養成自己人格的魅力,養成自己人格的魅力,養成含養一切、包容一切、感恩一切、慈悲一切的廣大心懷,讓我們的心像虛空一樣,像大海一樣,一切無礙,包容一切,鏡含萬象,海納百川。能夠具有這樣的生活氣象,我們就能說法度眾生,就能住持佛法,振興山門。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