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六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般若辭海:檀那波羅蜜
香港佛學院 2016-01-24

檀那波羅蜜

檀那,為佈施之義。檀那波羅蜜,意譯為佈施度,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佈施有三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三是無畏施。

第一、「財物」佈施:財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如金錢、物品等。內財是身體,譬如當義工,以勞力、智慧、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是內財佈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有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佈施。自己有的,如果別人有需求,能捨,能夠供養別人,能夠贈與別人,心地清淨無有貪念。佈施就是捨、就是放下;能捨,你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

第二、「諸法」佈施:諸法包括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自己知道的樂於教導別人,稱為諸法佈施。你所懂得的,有人來向你請教,盡心盡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給他,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三分,他所懂得的永遠不能超過你,這是吝法,慳貪心沒有斷。

第三、「無畏」佈施:眾生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畏懼,你能夠幫助他,使他遠離恐怖,身心得到安穩,稱為無畏佈施。

修佈施的福報。

財物佈施所得的果報是財物不缺乏;以錢財佈施,得大富。世間富貴之人從哪兒來的?修財佈施而來的。法佈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世間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報,因為過去生中修的法佈施不一樣。修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癡的果報;不能行無畏佈施,身體多病,壽命不長。

佈施涵蓋了一切佛法,佛陀教人不外乎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修學的不超越這三大類,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不求利益,這是佈施。

佛菩薩能施,因為知道身心世界無所有、不可得。世間人不肯佈施,以為身心世界是真有,在這裡面貪而無厭、患得患失;只知道為自己,不曉得為眾生。

修佈施的功德

第一種「除怨」;第二種「不乏」,財物、諸法、身心健康長壽,樣樣都具足,不會缺乏。

除怨也非常重要,世間人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家裡發大財,為富不仁,不能夠幫助別人、救濟別人,你這一條街的鄰裡鄉黨對你都怨恨。你家裡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也不會報員警,偷得好:他家裡有東西,多偷他一點。你家房子要被火燒了,人家也不會來救,燒得好。你要是有財富,常常佈施別人,常常救濟別人,大家對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為什麼?因為你發大財,大家都有好處;你肯周濟這些鄰裡鄉黨,多做這些慈善福利事業。

佈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還不只這些,「除怨、不乏」這兩條都是講世間的利益,不是講佛法。佛法的目的是「除障」、是「去障」,不在乎除怨、不乏。

修佈施,如果沒有把慳貪心斷掉,這個佈施不能稱為波羅蜜,只是佈施而已。

如果目的是施一得萬報,這是世間的果報,不能超越三界,不是得到究竟的功德利益。如果想超三界、了生死、明心見性,要除障。

學佛的人修佈施的目的是要斷慳貪之心,財佈施決不是只求財富、法佈施決不是只求智慧、無畏佈施也不是只求健康長壽,更應求去除自己的「病根」。如果目標在這上面,這就是佈施波羅蜜,才算是六度,度越慳貪煩惱。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決不能夠停止在除怨、不乏,那是得世間果報,不能超越三界。世間果報享完還是要墮落,因為世間福報是享得盡,世間法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我們一定要覺悟到。

.輯錄於徐自民老師主講「佛學概要十四講」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