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二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看佛教是和平的催化劑
行腳僧團教務團2018 2018-05-25

 

看佛教是和平的催化劑

在紛亂的年代裡,人們都希望有個和平盛世,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而佛教也是和平的催化劑,信仰它們的人們,更渴望和平,也會為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世事紛亂、人心浮躁的時代中,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人,都有著和平的願望。人都有權利要求過安定、福樂、沒有戰爭恐懼的生活。因而才有環保、禁核、限武的呼籲,原子能用於和平乃至和平祈禱的種種行為。但這些並未能有效而具體地過到和平的目的。因為和平並不是意味著沒有戰爭或者戰爭的停止,而是要永久的安寧。經云:“內有不平不和之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緣,彼此互相影響,世界才永無寧日。”所以,只重視外在措施,而不重視內心的淨化,皆不能達到和平的目的。

現代科技文明隱伏的危機,已被越來越多垢我都感觸到了這場危機的嚴重性、迫切性。而這些危機正是人類自己所製造的,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嚴重破壞,面臨遭受自然界報復的危險;一是人類自身精神空虛無所依靠、倫理道德失常、青少年吸毒甚至於自殺等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世界戰爭的危險直接傷及人類自已。這些都是由於現代文明片面發達物質,征服自然以滿足人類的欲望必然導致的後果。經濟上的拼命掠奪剝削,人我上的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驅使人們殘酷鎮壓,不顧一切後果,忘記了子孫後代的利益,向自然界施加高壓,拼命索取,不能不造成人類內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慌恐不安。

向外追逐物欲的風潮,物質的誘惑,各種人造的文化資訊對感官的過多刺激,使人們忘記了內在精神的修養,不自覺地隨物逐流。它超過了任何社會道德文化及宗教說教的魔力,襲據了人們的內心世界,使人們失去了內心的寧靜祥和;或者在快節奏的生活高壓下,感到精神緊張、身心疲憊。從而道德敗壞、縱欲無度、紙醉金迷、貪污受賄、作奸犯科,甚至墮落為犯罪;或因為商品時代的人際關係之冷漠而寂寞孤獨、憤世嫉俗;人們已經物化為工業社會中的機器零件,迷失自我,從而怕惑不安,萎靡不振;或因信仰崩潰而彷徨岐路,茫然無措。這些現代精神習理問題,心身病患有增無減,使整個社會成了一種病態。有不少的青少年不堪學習與工作的高壓而選擇自殺。

由此看來,由於外在的高壓與內在的不安,使得人人心浮氣躁,必然造成國家、民族話裡有話的各種矛盾,隨著這些矛盾的日益尖銳化,依照社會的發展規律,最終必然以戰爭為解新局面矛盾的手段。所以才會有舉世駭人的美國9.11事件的發生,美國與塔利班不正上演著這一幕嗎?事實上,當今世界各個國莫不在備戰,最頂尖科技人員投身於軍事防衛,為製造超級的殺人武器,準備戰爭而殫思竭慮。人類自相殘殺的技術革新已經遠無超過了保存自己的技術。不難設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人類將在第一次核攻擊中同歸於盡。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將毀壞一旦,這不正是佛經中所預言的刀兵劫嗎?

人類一味向外馳求,欲征服自然為我所用,結果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使自然界固有的節奏紊亂,受到了強大自然力量的報復。由於以私我為中心而向外逐物,以自己物欲之滿足為宗旨,不知省察物欲的虛妄和片面滿足物欲的危害,結果心為物役,精神被污染扭曲、喪失了真正的自我和內心的安詳、寧靜之快樂。現代哲學家舍勒曾說:“即使科學完成以後,人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仍然是絕對空虛的。事實上它將陷入與古代相似的野蠻狀態中……而得到科學支援的野蠻狀態是所有能能令人驚駭的。”科技的發達,不僅帶給人物質生活的便利,而且也加深了現代戰爭年代的殘酷性,加快了人類毀滅的速度,失去了正確思想的科技,完全成了毀滅人類的超級殺手。為了避免人尖殘酷暴行的一次次重現,人們不得不尋求針治人類蔽病的途徑,來化解消除這些危機。

古人說:“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今天的我們應該說:人不為人,天誅地滅。“損人者必自損,害人者怕自害,如有某一地區的環境污染、經濟惡化、政治混亂、社會風氣敗壞,每每立竿見影,全人類的生活安全,很快就會受到影響。可見,人類的危機感,歸根到底是人習的危機,要想徹底根絕戰爭,消除種種潛在的危機,博大精深的佛學所蘊藏的深廣智慧,正如對症良藥、岐路明燈。佛法所蘊藏的明哲睿智,足以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放下我執致力和平

佛教從產生、演變、發展到今天,始終如一都是致力於和平的宗教。佛說:“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這在一般世間學者,也多少有所窺見。但他們不是走上悲觀自殺與縱欲;就是走上殘酷與阻險;古代的道家、法家,近代的唯物論者促進矛盾,就是一個例子。然而,佛教第一義的理智和生活,側重無常、苦痛;在情識本位的世間法中,卻向來歌頌無爭的和合,宣導和樂共存的道德。這在佛教的戒條中,表現得最為明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不殺生);不掠奪他人維持生存的物品(不偷盜);家室,是種族生命嗣續的組合,所以不得以滿足自我的肉欲,而破壞他人家庭的和諧振動(不邪淫);人類和樂共存,唯有互諒互信,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所以不得欺詐(不妄語);不挑拔離間(不兩舌);不惡意的批評罵詈(不惡口);不作誨盜誨淫等無益的戲論(不綺語)。佛教世間的無常、苦、無我,而推行善生世間法,似乎奇特,其實理由很簡單,無常不是斷滅,和樂自在不無相對的價值。傳教的人乘正法,是立于生存意志的基點,出發於人類共同的要求。

和樂共存,不論它是否有絕對性、可能性,它永遠是人類的共欲,是人生歷程的正軌。同樣的,不論鬥爭是否罪惡,是否要完全消除,它也永遠是世間的實相,與生命同其終結。佛法宣導讚歎和樂共存的道德,對鬥爭不敢提倡,從沒有把戰爭描寫為光明與美麗,但它是世間相的一角,世尊並不一概抹殺它。仁政的王法,不及賢聖法律的深入、徹底,但能更普遍的使人類甚至一切動物,生長發育在合理而和諧的程式中。

淩奪是世間的實相,戰爭是世間的常事,世尊不否定戰爭,問題在於怎樣戰爭,為掠奪爭霸而發動的侵略戰,自然是佛教所反對的。假定和平無望,不得不進行戰爭,那麼佛教的見地,“以怨止怨”不可能,結果活只能是更加殘酷的傷生。所以唯有“以慈心入軍陣”才能獲取勝利,並且要以偉大的真心與同情,消融淨化侵略者性、仇恨。戰爭永遠是為和平自由而戰,這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是為了侵略者。

故《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足以說明我為紛戰之源。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貪欲,以為當今天下舍我取誰?我之狂妄、我之傲慢、我之一念,乃至人類世界不得安寧。人們將永遠生活在憂鬱的影子裡,即使是笑聲也是寂寞的,即使是笑容也是蒼白的。似乎天地越來越陰沉,就是偶爾有一線陽光,而瞬息過後,卻帶來更重的陰霾。心情之亂,可以從嘴中不斷發出的一連串的歎息聲中知曉。經云:“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染汙的內心導致了殘暴的行為,大公才能和平。

佛曾開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內心會懊喪,樹葉在身旁掉落,內心毫不介意,實因衣服有我執而起愛染,樹葉與已無關不起愛染故也。”

為了喚醒世人捨棄對我的執著,佛陀說法時即以“緣起無我”之正見,糾正眾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廖見,從而以無我實踐利益眾生,以無我之精神處事待人。因為無我則無對待計較,因為無我則無顛倒妄想,因為無我則無人我紛爭,故無我所招致的平乃根本之和平。

二、慈悲喜舍實踐和平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者給眾生以快樂,悲者拔眾生之痛苦。《法句經》云:“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已度他情,勿殺勿行杖。”我們若能站在彼此的角度上,多為他人著想,若能視眾生如已身,則實踐慈悲不難。

中國南北朝時,佛圖澄為救度被殘害的無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視人命如草芥的石虎石勒,普救天下蒼生。佛陀也曾于古印度內戰時,靜坐於雙方之間,才避免了一場血戰,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因此,一切法若無慈悲魔法。慈悲的力量如同母親護佑孩子,使他們沒有憂鬱、恐懼的感覺,也只有慈悲才能消除你我之間的恩仇,使人人能心安理得,得到快樂,得到滿足,充滿無窮的希望。我們堅信有朝一日,若人人奉行慈悲,仇恨與殘忍不再控制人們的心靈,人人都是和平的使者,不再自相殘害。我們就可以由此推理判斷,瞭解及信仰而學習到所有的生命都是應該承救的。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由心生,仇恨、戰爭和災難並不會憑空而起,佛教認為戰爭源於我們內在的貪欲,縱觀古今中外,既使征服了世界,擁有大山大江,亦不滿足,內心貪欲的膨脹促進了戰爭的爆發。如《中阿含經》去以欲為本故,線共子爭,父子兄弟姊妹商檢單證族輾轉共爭,更相說惡,況複他人?……以欲為本故,民民共爭,國國共爭,彼因鬥爭共相憎故,以種種器杖輾轉相害。”人類社會的種種缺陷與病態,其源頭何曾不是如此呢?

三、發菩提心謀求和平

菩提心即是慈悲濟世,複電樂眾生之心,菩提心的著力點是時時刻刻想著許多人的苦難與需求,時刻以成就眾生為她的使命。因為在她的感情中,眾生和事最要緊,只要尚有眾生在受苦受難,就等於自己在苦難中掙扎。

因此,在人生實踐上,佛教首先提同發菩提心。《華嚴經》云:“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菩提心。”那麼,發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呢?菩薩發心,要以大悲為根本,不但對有情而且還要對一切法,知恩報恩,切實躬行。諸佛如來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人類眾生中有相當數量的眾生卻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作為延續生命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一旦它成為群體意識而存在,那麼,世界就干戈紛擾,生靈塗炭……且罪惡亦互為因緣,惡性循環,輪回不息,所以菩提心是成就菩薩的根本法,也是大乘佛教極力昌導的,也只有發菩提心才能更好的謀求和平。

四、以平等心進取和平

佛陀曾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初成道時,即宣告:“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生佛平等之宣言,實為眾生得救之明燈。

佛教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等教義。處處樹立了佛法的和樂、真實、平等的同風範。《維摩詰經》:“承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欲期依報清淨莊嚴,生存環境富樂理想,關鍵在於人類能自淨其心,自嚴其心。佛法並不是不重視經濟,忽視物質文明,不是嗎?且看每一個佛世界皆具便利、豐富的物質財富,以饒益眾生,莊嚴國土。貧窮與落後並不是佛教,試問貧窮落後的佛教何以度眾生?又怎能維護和平呢?佛教重視以令眾生獲得正受的利樂為根本,防止逐物役心的弊端,反支自相殘殺技術的發展,應把淨化人心的技術看得比發展物質技術更為重要才是。佛教極力宣導眾生平等,人際這間應以慈悲喜舍為懷。佛陀“視諸生如一子”,視眾生為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極度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這種平等與慈悲圓滿周遍,甚至遍及包括低於人類的動物在內的一切眾生。如果以這種理性的人道主義進行教化,必能淨化人心,淳化成間,優化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就能促進世界和平。

五、結語

宇宙萬有,乃眾緣所成,絕無孤立存在之體。個人利益來自於眾人利益,如果大眾皆能獲益相安,則個人利益自然而得,太虛大師曾說:“世界人類的利益為第一,國家民族之利益為第二,個人家屬之利益為第三,”人與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理應相助相益、共存共榮,而不應有損人利已,甚至殺人活已之暴行,故佛教提倡由“人乘菩薩的人間佛教”而“成清淨風化的國俗及人世”。化導社會于清甯,風習於淳良,“以易彼之殺伐戾氣,救脫眾生共業相傾之浩劫。”正是由於慈悲心的激發,為了正義與自由。為了慈悲,不顧自我犧牲去努力,實現“仁者無敵”,則人類世界自然充滿自由和快樂。

 

。。。

 

作者微信(微信號:aqioo360)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