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的方法
經行
初學要多經行而不是長坐不起。有位禪師指出,坐禪前應先做走禪。他也說過,單單走禪是就可以證阿羅漢果的。禪修學員們也肯定:經行走得好,通常後續的坐禪也會得力。千萬不要低估經行的重要性,或輕蔑經行。只坐禪而忽略經行,就像個跛腳的人,用一隻腳走路。
在毗婆舍那禪修,經行有很多功效。首先,人不可能長坐不起,禪修期間,帶著正念走,經行可以渡過沒有正念的閑隙。我們一直強調著正念的連續,否則觀禪所需的定力無法培育起來。單以經行而言,它也是毗婆舍那禪修。每一步都要仔仔細細的觀。而且,它是心在引導行進。「並沒有一個人在走…」。只要老實地觀每一個身心生滅現象過程,這種智慧會自然生起。
行禪和坐禪的特性也不同。它的目標較粗,而且多樣化,所以正念較容易生起。因此,它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衡要素,讓我們的心趨向觀禪而不是止禪。經行時,我們也觀「轉身」、「看見」、「聽到」、「動機」,因此正念的修習就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行禪要增加觀照的步驟進程,以提升正念和定力。走步以舒適為最重要。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正念比觀照點的數字重要!當正念提升,走得慢來觀更多的步階進程或現象。剛開始學就走很慢,這會導至緊繃,因為他正嘗試去觀某些他很難覺知到的東西。
不管初學或老修行,經行應從快步開始走。走快步可以説明心習慣於目標,也運動肢體,克服昏沈。接著,又會有人過度誇張,走得比所需要的快,要不就是走得超過時間。這些會導致不專心或是疲倦。適度的快速,足以喚起正念,才是正確的態度。
當禪修有進步,走步的過程中,心如川流,現象一個接一個,快速地流失。經行在此就要自然的放慢下來。
(譯者:如果觀動機走三步,那進程就是動機、提起,動機、移前,動機、踩下。每個目標生起前都有個動機在,依此列推。不過,觀動機你要像守在洞口捉老鼠的貓,要有點耐心,等著去看自然生起、那種想要的感覺,不是機械式的念「動機」。)
經行可以走的輕鬆,或走成一種劇烈的方式,視精力過多或不足而定。在此平衡五根就出現了。經行中,其它現象如聲音、痛、動機、看到、聽到、念頭也要觀。如果這些目標持續,並且強烈的話,應該停下來觀照(經行時各種步驟及觀點,請見上圖。圖表來源也是先前提到的《毗婆舍那手冊》)。
行禪的過程
行禪的過程,可分三種:
一、快步經行
快步經行,步伐比我們一般走路要快些。可以把它擴展到幾近於(小)跑步。當我們快步經行時,我們只要把心系於腳步(腳板)上。為了使心牢牢的放在步伐上,我們可以心裡默念「左」、「右」,或者「跨步」、「跨步」。通常我們走一直線,涵概一段不太長的距離。在經行路徑盡頭,我們得轉身。在長期的禪修營,因為坐禪的時間太久了,快步經行有時候是用來當作運動。有時候,如果覺得想睡,快步經行也很好用。走五到十分鐘後,就要改中速經行。
二、中速經行
在短期禪修營,行禪大多是以中等速度的步伐來進行。首先要觀站立的姿勢。立姿是個很好的基礎訓練,將正念導向腳。當我們站的時候,做一次深呼吸、並放鬆。放鬆是喚醒正念的首要步驟之一。當我們繃緊緊的,我們就不能放鬆、不會有正念。當我們知道身體放鬆了,讓我們的心清明,不打妄想。只是讓心保持平靜、清明、緩和。
在走禪時,我們雙目微微下垂,但並不是往下看什麼。當我們放鬆,我們的眼皮是半閉。只有當我們想看東西,我們才平頭正視。否則當我們放鬆時,眼睛是下垂的。
當眼睛下垂的時候,雙眼並不是看地板上有什麼東西。我們並不專注地看任何東西,因為我們的覺照是帶到腳板,知道自己的身體是直挺挺、不動搖的。心裡要默念「站」、「站」、「站」,同時也要覺知整個身體。我們必須確認,自己真正有覺照,先前已經說過,要清明、穩定、平靜、機敏、敏銳,感受身體的站立。接著,我們將觀照帶到腳板。這個覺照像是聚光燈,精准的打在聚光點上。心要非常平靜、敏銳、清明、警醒,然後引導覺知對準目標。
我們感覺,腳板站立在地面上,當下的感受,它可能是輕重、(地面或鞋襪)紋理(粗糙平滑)、冷熱或者只是單純的覺知(經行最好是打赤腳)。
我們會發現,可以觀到很多覺受,通常我們會認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要把覺知專注在覺受上。所有的覺受都是基本的經驗,我們身邊開始發生了什麼?當我們察覺到這些感受,去思考它們,心依這些來造作。因此,覺受是經驗、或者存在初步的形式,其生起於所有其它複雜現象之前。
當我們可以清楚觀到覺受,就可以開始走,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心中默念、標號「右步、左步」,幫助我們讓心緊跟著目標;否則我們會開始打妄想。
走的時候,通常兩手交叉,平放在腰前,或者迭掛在背後。腳不要提太高,雙腳間距不要打太開,否則你會站不穩、走不穩。步伐應該中速地慢,你只需要觀,好像雙腳平行滑落在地面上。不要故意的把腳拉高。當身體前移,腳跟自然會跟著拉起,你不要把腳跟拉到最高點,稍稍拉上就可以。
然後推移向前,接著踩下。踩下要一級級平穩下降,好像自然慢步走。你要確認自己有正念,有清明、穩定、詳和、機敏的心,標的正確,觀照你移步時所發生的現象。這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可是心是很難駕馭的。可能沒辦法專注地走很久,心就跑掉了,打妄想,或者變鈍了,不再有正念。
三、慢速經行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經行。有關快步、中速經行來增強走步時的正念,已經講過了。
我將在此仔細分析講解慢步經行,觀照會觸及較深的程度。我有注意到,經行常被忽視,或者不拿它當一回事。禪修者把經行當成禪坐前的準備練習,或者是增長坐禪。並不是這樣的。你要同等的重視坐禪跟行禪的技巧。
經典記載些故事,比丘們如何在走禪的過程中開悟。因此,我們要用功來改善行禪,導引較深層的定力,那通常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要怎麼做這種慢步經行呢?有些簡單的指導方針可以入手。首先,身體要放輕鬆。不要緊繃。如果身體緊繃,你無法真的有正念,你就無法正確的跟上所有的目標。
第二,要有正念的慢慢走,走步要穩。如果你搖晃,因為你的心不平靜,就沒辦法恰到好處的專心。因此,走小步、腳低些會有幫助,你就不用擔心走的蹣跚或跌倒。
第三,心要非常放鬆,但仍然要能集中注意力。要這樣子做,就必須學會建立定力。一種做法就是把心帶到步伐,盡可能跟著目標。那就意味著,你要盡可能的走慢,來激起深厚的定力;但也不能過慢,慢到沒辦法覺知任何移動的感受。經行速度應該要讓我們能夠探觸感受。
再者,要確定感官覺知在,不是你認為它應該是怎樣,「它可能在,但是我不太確定。」,或者「嗯!現在它在,現在它沒了。」如果你不確定感官覺知,那目標的持續性、連貫將會中斷。因此,定力無法增強。但是,如果你能夠抓緊,並扣住它,那正念會跟著目標與感受而連續,你的心就緊扣著那個層次的定力。
在那種狀況下,好像腳它自己會移動,你沒辦法走快些,就算你想走快一點也不行。當你能達到那種程度,跟上腳步移動的目標就不成問題了。只要用心,慢慢地練習、拾取感官覺受的連貫。在某種程度的定力,只能獲某種程度的覺受。因此,走一會兒後,你會走的更加慢了。你還是要更放鬆、更安詳,讓心有足夠的敏銳力,獲得更細微、連貫感官覺受。
如果你能扣緊那種專注,經行就不是個問題,因為你在定中。你會很安詳、靜謐,時間消逝如飛。當你走完經行,你可以繼續禪坐,只要繼續保持覺知。通常,坐禪跟走禪是各一個小時,輪替進行。(譯者:有位長老說,從經行得到的定力能持久,而且很穩固,不容易摧毀。)
我注意到,程度較好的禪修者,可以從事久一點的走禪及坐禪。條件是,第一,定力要夠。第二,身體健康,夠強壯的話。若身體不好,那他們當然沒辦法這麼做。若禪修者可以這樣的話,那五力可以增加到很強,當他們坐下時,五力會沈下滲透,緊跟著連續的目標。
經行時打妄念的對治方法
一、我們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旦覺知自己的妄念,念頭就散了。這種狀況,就不需要停下來。
二、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但是念頭停不下來。這樣的話,就要停下、站在原地,並標號「念頭、念頭、念頭」。當我們覺知到妄想,它就散了。當念頭散了,再開始觀照。把心放到腳板,重新開始走禪。
有時走一趟經行,念頭會生起很多次,那你就要停下來好幾次。另一件可能發生的事,就是心厭倦、覺得無聊了。走的時候,可能開始左顧右盼。這個時候就要標號「看見、看見、看見」。當我們發現自己並沒在做應該做的事,就停下來觀「站立、站立、站立」,再重新開始。當心不再有正念,它就好像機車打翻倒下;或者像正在衝浪,浪板在水中翻了,就必需重新帶回到平衡點。這是「衝浪行禪」,海浪是我們周遭的所有現象。只要發現正念不在,就停下觀站立,讓我們回到正念的平衡點,然後再重新出發。
某些時候,心可能很煩躁。甚至於我們停下來觀念頭,默念「念頭、念頭、念頭」,妄念依然紛飛。這時候,就要求助於快步經行,觀「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左步、右步…」,腳步保持連續不斷。
經行的觀照
當我們學會去感覺,就不會有念頭,心跟上某種節奏移動。當心跟隨著這種節奏、步伐,它就很容易上軌道。就好像是跳舞,我們融入舞蹈的節奏。心會以某種步伐,某種特定的韻律,很舒適的走,如果我們跟上了,就能增進覺照和定力。因此,這裡有三種進程:
一、喚醒覺知:告訴自己要放鬆,並清理我們的心;當我們打妄想的時候,無論心是不是鈍了,或是散到哪裡去了,對當下現象要有正念。否則就意味著我們失去正念,所以我們要把覺知帶回來,把自己穩定下來。
二、當激起了正念,要以覺照力,緊跟著目標,腳步「左、右;左、右…」,這不像射擊一個固定靶,這比較像是射擊一個會移動的標的物,像是錄影機的鏡頭,要跟著目標來移動。
三、當我們緊跟著目標一陣子,就達到禪修的第三階段,觀禪真正的階段—觀照。如果不能正確地緊跟著目標,那就沒辦法觀的很好。
在禪修的第三階段,行禪中的觀照必需在相當慢的速度下完成。在此我們觀覺受,譬如,當我們提後腳,會覺得有個拉力在。如何能夠去體驗呢?這就依禪修者在走禪時,心力清明程度、對目標的敏銳度而定。在這個時候,當我們的腳開始提起,你覺知到什麼?舉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提起袋子,會感受到什麼?當肌肉牽動,可以感覺到拉高時的繃緊。如果袋子不太重,就不太覺得這個緊,只感受到提起這個移動。我們並不去選擇要體驗什麼。只是去引導心,把心放在目標上,讓心自己去拾取經驗。
當抬腳時,心裡要默念、標記「提起、提起」,那我們就觀這個提起的感受。
當腳移前,我們心中默念、標記「移前、移前」,同時我們觀照移前的感受。推前的感覺,有點像我們在超市推購物車。這個推動的感受又像什麼?當然,飯後走起來,會覺得有點重;但是如果移動的快,我們的心會覺得輕,而且我們只會察覺到「移前」這個感受。
當我們腳踩下時,心中要默念、標記「踩下、踩下」,並且去感受踩下這動作。它像是重新放下袋子。覺得怎麼樣?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因此,當我們放下我們的腳,觸及地板,我們可以再一次感覺到腳板。我們緊跟著每一個腳步的順序,或者說是一連串覺知過程,從小腿到腳板正在進行的現象。在此,我們在概念化發生之前,就要去發覺什麼正在進行。它是發生在我們心中的真實法。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