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寺院見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彌勒菩薩?
新浪佛學 文/覺醒法師
常去漢地寺院的信眾發現,大多寺院在進了山門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簾的第一尊菩薩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菩薩,卻並不是正襟危坐說法或禪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開,大腹便便,和藹可親的模樣不禁讓人心生歡喜。彌勒亦稱慈氏,代表慈悲,未來將從兜率天內院下生於人間,將成為賢劫第五尊佛。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座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
我國五代梁唐時有一位布袋和尚,不僅形象奇特,思想更是超脫。在他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有的人還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甚至遭人戲弄,他不作辯解也不以為意,過著「一缽千家飯」般居無定所孤身雲遊的生活,卻胸懷豁達、安貧樂道,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或孩子。相傳這位布袋和尚就是彌勒的化身,以後寺院中的彌勒菩薩,漸漸變成了布袋和尚大肚子的形象,更有配楹聯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正是彌勒菩薩的寫照。
彌勒菩薩應化人間的示現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也展示著大乘佛教的普世情懷。將大肚彌勒置於寺院第一座殿堂中,是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于揶喻,一方面能讓有緣接觸佛法之人生歡喜之心,更是為了讓我們打開心胸去待人處世之時,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樂觀豁達、榮辱不驚,少計較是非愛憎,多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厚之心待人,大度(肚)容人,廣結善緣。
文章關鍵字:彌勒 寺院 彌勒佛 布袋和尚 佛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