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三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
作者:張競業 文章來源:智慈悲網 2016-11-26

http://www.zhibeifw.com/upload/xxgx_fjyj/20141105145613_uqlv.jpg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

作者:張競業 文章來源:智慈悲網

《妙法蓮華經》在大乘經典群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它具有獨特深遠的哲理和文學藝術般的語言。所以自傳入中國後,幾乎所有研究佛學的人,無不對《法華經》另眼看待。

《法華經》共有三種譯本,最初公元286年西晉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120年後的公元406年,後秦的鳩摩羅什重譯出《妙法蓮華經》;最後是隋朝的闍那芨多再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三種譯本因鳩摩羅什譯的語言流暢,文意貼切而為後世廣為流傳。《法華經》共728品。古來的注釋家多把它分為前後二部分。以天台大師智顗為例,將前14品稱為跡門,將後14品稱為本門。跡門的主題是開三顯一,即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等三乘不過是實現一乘(佛乘)的方便手段,也可以說一乘真實三乘方便。本門的主題是佛身常住。即展現在眾生面前的度過人生80年的佛陀,實際上在很遠的過去就已經是佛陀了,佛身永遠常住。作為人間的佛陀,不外乎是常住佛陀在這個世上顯現的化身而已。

《法華經·方便品》中云: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所以經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來闡明甚深難解的哲理,被稱為法華七喻。這七個比喻是:《比喻品》中的火宅之喻、《信解品》中的長者窮子之喻、《藥草喻品》中的藥草之喻、《化城喻品》中的化城之喻、《五百弟子授記品》中的衣珠之喻、《安樂行品》中的髻珠之喻、《如來壽量品》中的良醫之喻。這些比喻在經中的出現,不僅體現出《法華經》的文學性,而且用這通俗易懂的故事,來說明經中開三顯一的思想。

《比喻品》的火宅之喻中:燃燒的宅院代表了眾生居住着的迷悟世界,老人代表了佛陀,孩子們代表了眾生。羊車、鹿車、牛車則分別代表了聲聞、獨覺、菩薩等三乘。大白牛車代表了佛乘。佛陀根據眾生不同的素質,施以方便手段,先以三車(三乘)引誘眾生走上佛道,最後將眾生交給優秀的大白牛車(佛乘)。巧妙地說明了三乘和一乘的關係。

以下分別將經中七個比喻寫成白話文,有興趣者不妨一讀,可以從中領略經典的奧妙,同時也歡迎一起來探討《法華經》中之深意。

一、《比喻品》火宅三車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在某國城鎮附近的一個村落中,有位老人,年邁力衰,但財富很多,有許多田地、宅院以及侍僮和僕人。老人居住的宅院非常大,卻只有一扇門可以進出,家中人口眾多,一百、二百甚至五百人都居住在裡面。因堂屋樓閣失修的緣故,牆壁坍塌,柱子的根部也已腐朽,棟樑隨時要傾倒,宅院四周也是同樣。某天突然起了大火,焚燒房屋及宅院,老人的孩子們一二十甚至三十人正在這宅院中。老人看到四處燃起大火,驚恐萬狀,馬上想到,自己雖然可以從這燃燒的大門中安全出去,可孩子們在着火的宅院內高興地玩耍着,對於大火沒有察覺,不驚惶也不恐懼,一旦大火逼近身邊時,痛苦的是自己,但心中不厭煩災難,更無求救逃出的意思。

舍利弗,這時老人想,我尚有力氣,可以用衣襟或小桌案從火宅中出去。但又一想,這個宅院只有一扇門,而且狹小,孩子們年幼,還沒有意識到火災,加上迷戀遊戲,一旦房子倒塌,將被大火所燒。我應當向他們說明火災的恐怖。這所房子已經燃燒,抓住時機迅速出去,不要被大火燒掉。想後把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孩子們,你們迅速離開此地。父親雖然憐憫孩子們,好言勸誘,可孩子們卻沉迷於玩耍,不肯相信亦不肯接受,不驚慌亦不畏懼,並無離開的意思。更不知道什麼是火,什麼是火燒房屋,有什麼損失呢?仍舊四處奔跑,只是看看父親而已。

這時老人看着眼前的狀況想到:這所房屋已被大火所燒,我和孩子們如不及時出去,一定會被大火燒掉。我現在應當想一個好方法,讓孩子們免除災害。父親知道孩子們的心中各有所好,各種珍稀奇異的寶物必能使他們感興趣,因此對他們說:你們喜歡的東西,極為少見而難得,你們如果不取,過後一定後悔,這樣多的羊車、鹿車、牛車現在就在門外,可以玩耍,你們從這火宅中快快出去,任你們的喜好,都給你們。這時,孩子們聽父親說有珍稀的東西適合自己的意願,心生勇氣,互相推搡比賽着向門外奔跑,爭着跑出了着火的宅院。此時老人見孩子們安全地出來,都在十字路中席地而坐,再沒有什麼障礙,於是放下心來,歡喜跳躍。這時孩子們對父親說,父親剛才答應的好玩的東西,羊車、鹿車、牛車等,希望現在就給我們。

舍利弗,那時老人給了孩子們每人一輛大車。這車高大寬廣,有許多莊重的寶物,周圍有欄杆,四面懸掛鈴哨,車子上端張設了幡蓋,也用珍奇的寶物裝飾,寶繩交織成網,垂吊著華麗的纓子,車內重重疊疊、柔軟的座位上安有紅色的枕頭,駕車的是大白牛,膚色光潔,形體美好,有很大的力量,步伐平正穩當,奔跑迅速如風。還有許多僕人在左右護衛。為什麼會如此呢?老人財富無數,各種珍稀寶藏都很充溢,於是想:我的財寶沒有極限,不應該把劣等的小車給孩子們,這些幼小的兒童,都是我的孩子,不能因愛而有所偏向。我既然有無數的七寶大車,應當平等地每人各給一輛,而不能有任何差別。為什麼呢?因為以我的財產,施給一個國家也不會貧窮,更何況是我的孩子。這時,孩子們分別登上大車,得到了他們從未有過的,不敢奢望的珍寶。

二、《信解品》長者窮子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啊,我們現在高興地用比喻說明領悟的妙法義理,比如有個人,年紀很幼小就捨棄了父親流浪在外,長期居住在異國他鄉。十年、二十年直至五十年以後,年紀逐漸增大,依舊生活貧困,經濟困難,四處奔波,以謀求衣食,這樣到處漂泊,漸漸又踏上了歸途。

他的父親先回到國中,不見兒子歸來,中途停留在一個城市中。父親的家是首富,財寶無數,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存放寶物的各個倉庫都已堆滿,又有很多僮僕大臣、官吏和人民,象車、馬車及牛、羊更是無數,出入贏利,施與周邊各國。商人賈客亦多是他家常客。這時窮子遊歷了許多村莊,經過了許多國家和城市,才來到父親所住的城市。儘管父親思念兒子,與兒子有五十年的離別,卻從未向人說過此事,只是自己思索考慮,心中感到無限悔恨。自念已經衰老,雖然家財萬貫,金銀珍寶倉庫中已堆滿,而自己卻無一後嗣,一旦壽終逝世,財物散失,無人可以委託,所以常常苦思遠離的兒子,父親經常想,如果找到兒子,把家產委託給他,那就坦然快慰,再無後顧之憂了。

世尊,那時貧窮子輾轉漂泊中以當僱工為生,恰好來到父親的住處。佇立在大門一旁,遠遠看見父親坐在獅子床上,腳下墊着鑲有寶物的案幾,婆羅門、剎帝利和居士恭敬地圍繞着他。他的身上掛着價值千萬的珍珠項圈,官吏、百姓和僮僕手拿白拂塵,站在左右兩旁,獅子床上罩着寶帳,垂吊著華美的綵帶,地上噴洒丁香水,擺放着簇簇名貴鮮花,排列着各種奇珍異寶。一切財物的收入付出,是取是予都有嚴格的管理,種種情景,威德顯尊。窮子看見父親如此有力有勢,馬上懷有一種恐怖,後悔來到這裡,心中暗想,這一定是國王,不然也是與國王地位相等的人,不是我做工謀生的長久之地。不如前往窮人居住的里巷,那裡有幹活的地方,容易得到衣食,若長久呆在這裡,一定會遭到逼迫,強行讓我干苦活,想到這兒,跑着走開了。

這時,坐在獅子床上的大富長者,一眼就認出了遠處的兒子,心中非常歡喜。他馬上想到,我的財物和寶藏現在有人託付了,我常常思念這個兒子,卻無緣尋到,現在突然自己來到面前,正合我的心愿。儘管我已年邁體衰,卻依然貪愛憐惜自己的子女。於是立刻吩咐侍從,馬上把人追回來,那時使者奉命跑出去追趕,窮子萬分驚愕,直呼冤枉,大聲說道,我沒有侵犯你們,為何無緣無故捉我。使者捉人心切,強拖硬拉把人帶了回來。窮子心想,我無罪而被囚禁,必定免不了一死。於是更加驚恐惶怖,終於氣絕昏迷,跌倒在地。父親遠遠看見這種情景,趕緊對使者發話,不要再抓此人,切勿脅迫前來,用冷水灑臉,讓他醒來,醒後也不用再對他說什麼。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知道自己的兒子見地狹小低劣,自己如此富貴尊顯,他當然一時難以相信。審視後知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就讓使者對他說,現在就放了你,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窮子喜出望外,立刻從地上爬起來,跑到貧民街區,繼續幹活而求衣食。

這時,長者為了引誘兒子回來,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他暗中派遣兩個人,裝扮成潦倒瘦弱的人,並對他們說,你們去找窮子,找機會告訴他這裡需要僱工,工錢可以加倍,如果他答應就帶他一起來。如問及幹什麼活,便可告訴他是清除糞污,你們也一樣干這活。兩個使者奉命後立刻四處尋找窮子,找到後就把長者要他們說的話告訴了他。這時窮子聽完後,先索取了工錢,隨後就和兩個使者一塊干起了除糞工作。

父親見了兒子,心中既憐憫又責怪,一天,他透過窗戶遠遠看見兒子的身形憔悴,瘦弱不堪,身上全是糞穢灰塵,骯髒污濁。長者即脫下珍珠項圈及輕軟柔細的華麗衣服,摘下其他用作裝飾的貴重珠寶,換上粗陋破舊、污濁油膩的衣服,弄得滿身塵土,右手還拿着除糞工具,畏畏縮縮地對做工的人說,你們要勤奮工作,不能懈怠偷懶。用這樣巧妙的方法他終於接近了兒子。稍後他又對兒子說,喂,那位男子,你天天在此除糞,就不要離開,我會增加你的工錢,需要什麼,比如盆器,米面,鹽醋等,不必犯疑作難,老朽自會派人隨時給你送來,把我當成父親吧,別再憂心忡忡。為什麼呢?我老衰年邁,你卻盛年氣壯,你每天做工,欺騙懶怠、嗔恨埋怨等惡習你身上都沒有,從今以後你就如同我的親生兒子。即刻長者就以兒子來稱呼他。那時窮子雖慶幸自己的好運,但仍認為是為別人干下等活。出於這個緣故,幹了二十年的除糞工作,窮子終於能與父親交心,彼此溝通,信任不疑,在父親家中隨便出入,但是所住之處,依然在原來貧舍。

世尊啊,那時長者有了病,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對窮子說:我有眾多的金銀珍寶,倉庫也已堆滿,其中究竟數目多少,收入支取,你全都要心中有數。我的這一點心意,想必你能體會。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我既已把財產委託給你,那就是把你當作一家人看待,你要用心管理,不要讓財產漏失。這時窮子立即接受了囑咐,清點了全部家產、金銀珍寶及倉庫中的寶藏。再沒有僅為謀求一頓飯而做工的想法,但仍居住在原來的地方,低劣卑賤的心志,還未全部捨棄。

又過了一段時間,父親知道兒子見地已逐漸通達泰和,成就了偉大的志向,自己已輕視先前的心態。長者臨終之前,召集兒子與族親、國王、大臣、剎帝利、居士等。大家到齊後,長者當眾宣布,大家可曾知道,這是我的兒子,親生兒子,他在某某城市舍我而去,一直孤苦伶仃五十餘年,他的名字本叫某某,我的名字則是某某,過去滿心憂愁,四處尋覓,不意竟安然在這裡找到,他確實是我的兒子,我確實是他的父親,今後我的一切財物,統統歸兒子所有,一切財產的收支,都由兒子掌握決定。世尊啊,這時兒子聽完父親這一番話後,萬分歡喜,一種從未有過的歡喜,心中暗想,我原來沒有奢望希求,沒想到今天寶藏自然從天而降。

三、《藥草喻品》藥草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能洞見一切法的趨向,也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深處的行為,通暢無阻礙,推究明盡諸法而向眾生明示一切智慧。

迦葉,比如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山川溪谷大地平原,生長着花卉、林木、藥草等品類萬千,名稱顏色不同。當天空濃雲密布,遮蓋了三千大千世界,接着時雨紛紛落下,滋潤萬物。無物不平等,一切花卉、林木、藥草,不論小根小莖小枝小葉,或中根中莖中枝中葉,或大根大莖大枝大葉,總之一切樹木無論大小,隨上、中、下三種不同的狀態而各得滋潤。同是一雲惠施的雨露,萬物依其種性而得到生長,開花結果。雖然在同一塊土地上生長,同受一樣的雨露滋潤,而一切草木仍各自顯露出種種差別。

迦葉,你當知道,如來也是這樣,如來出現於世上就像天空中的大雲,以宏大的法音遍告十方世界的天神世人、阿修羅,就像大雲遮蓋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國土。在一切眾生中發出偉音,我是如來,是應供,是正遍知,是明行足,是善逝,是世間解,是無上士,是調御丈夫,是天人師,是佛,是世尊。凡未超度者使其超度,未解脫者令他解脫,未享安樂者令他安樂,未得涅槃者令他得涅槃。無論現在未來我都能真實了解,完全洞悉,我能知道一切,看見一切。我能知道真理,揭示真理,宣說真理。你們天神、世人、阿修羅等眾,都應到我這裡來,聽我講經說法。

四、《化城喻品》化城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各位比丘應該知道,如來是以方便善巧,深入眾生根性。如來知道眾生心志,樂於接受小法,執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為了解救眾生,在近涅槃時開示解脫之法,眾生一旦聞法就真心信仰,精進修行。

比如有一長達3500公里的艱難險道,曠野茫茫,絕無人跡,驚駭恐怖。有眾多人要經過此道,去珍寶所藏之處。有一導師,聰慧超群,明達幹練,很清楚險道關卡,可以引導眾人通過這一險惡之路。但這許多人行至半途,全都灰心泄氣。不願再往前行,並對導師說:我們都已疲憊不堪,加上一路驚惶恐怖,實在不能再往前行,前途既然迷茫遙遠,我們不如現在原路返回。導師有許多善巧的手段,心裡想,這些人真太可憐,為何捨棄前面的珍藏中途而退呢?想到這裡,他就以善巧的神力,在險道中途約1700公里的地方,變現出一座城市。接着告訴大家,你們切勿驚恐,不要輕易退回,前面不遠就有一座大城市,可在那裡歇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進入城市後,很快就會得到安穩,想要繼續前去尋寶,也可從那裡再出發。這時,疲憊已極的人們,無不萬分歡喜,出乎意外。我們現在就能脫離險路,很快就得到安穩。於是大家紛紛進入化城,無不認為已脫離了惡道苦難。這時導師知大家在城中已休息好,沒有了疲倦。於是又化滅了城市,對大家說,你們應當繼續前進,寶藏就在附近,剛才這座大城是我變化出來讓你們休息用的。

各位比丘弟子,如來也同這位導師一樣,現在為你們指路作導師,他知道一切生死煩惱,惡道艱險難行而且遙遠,知道如何通過險路,如果有些眾生一旦聽了一佛乘,反而不想見佛,不願意親近佛。那是他們認為佛道遙遠難求,要花很久的功夫勤修苦習,才有成就佛果的可能。佛陀當然知道他們怯弱心志和下劣的願望。所以用方便力,於修行中途,為他們安置了暫時休息的處所,分別說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如眾生居住在變現的國土和佛的真國土。則如來即對他們說,你們尚未成正果,現在修行的程度,已接近佛的智慧,應當仔細觀察,認真籌量,你們所得的有餘涅槃,並非真實的妙境。如來用方便力於一佛乘中分別說三乘,就像那位導師為了眾生休息,化作一座大城,當知道休息好時,即告訴他們寶藏在附近,這座城不是真實的城,是變化出來的。

五、《五百弟子授記品》衣珠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世尊,我們常自以為已證得了究竟涅槃的智慧,今天才知道自己毫無智慧可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本應得到智慧,然而稍有小得便自以為滿足。

世尊啊,比如有人來到親友家,酒醉而倒卧,這時親友正好有公事需要外出,便以無價珠寶系在醉漢內衣中,然後才離去。醉漢一點也沒有察覺,清醒後就起身漫遊他國,為了衣食嘗盡了艱難困苦。稍有所得便自以為滿足。一天又與親友相逢,親友吃了一驚說,嘿,你這堂堂男子,何故為了謀生求食弄到這種地步,我過去曾為了讓你得到安樂,色聲香味觸樣樣滿足,特意在某年月日把無價珠寶系在你的內衣中,今天為何你們不知道。勤苦憂愁,謀生活命,不是太愚痴了嗎?你現在可用這無價之寶換來生活所需之物,以後稱心如意度日,再也不會貧窮匱乏了。

如來也正像這位親友一樣,在菩薩地就以大悲心教化我們,使我們獲得佛的智慧,然而我們自尋廢忘,不知不覺竟離開了大乘正法。所以證得阿羅漢小乘果位,還以為進入了涅槃智慧境界,稍有所得便認為滿足,幸而求取佛的智慧的心愿,還未丟失。現在世尊啟發我們迷途知返,循循善誘地說,各位比丘,你們所證的,並非真正的無上涅槃智慧,縱然我很早就為你們種下佛性智慧的善根,以方便法門教化開示涅槃相。可是你們卻誤以為真得到了究竟涅槃的無上智慧。世尊啊,今天我們才知道人人的真心本體都是菩薩,我們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授記而成佛,皆是因緣所成,非常高興得到未曾奢望的正果。

六、《安樂行品》髻珠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文殊師利,比如強大有力的轉輪聖王,想以自己的威德和勢力降伏各國,而各國小王並不順從他的命令。這時轉輪聖王就發動種種軍隊前往討伐。聖王看見立有戰功的士兵,立刻歡喜萬分,根據戰功分別賞賜。有的賞給田宅、村莊、城鎮,有的賞給衣服及威嚴的穿戴用品,有的賞給各種珍寶、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以及象車、馬車、奴婢、人民等。唯有自己髮髻中的一顆珍貴明珠從不賞賜給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只有聖王頭上有這樣一顆明珠,一旦賞給別人,他的眷屬一定會萬分驚異。

文殊師利,如來也是一樣,運用禪定和智慧的力量,獲得了佛法國土。如來作為法王雖統管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但魔王並不肯順從,如來則派各位賢將與魔王交戰,對立下戰功的也滿心歡喜,在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眾弟子中,廣說一切佛經妙理,讓他們欣樂喜悅,並賜予禪定解脫,斷盡一切煩惱的根源以及種種佛法的財寶,還賜予涅槃的城池,告訴他們得了滅度解脫,引導他們的心志使他們無不歡喜,只是沒有對眾人講說《法華經》而已。

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士兵立戰功,心中萬分歡喜,那顆難以置信的珍貴明珠,儘管久藏於髮髻從不輕易予人,現在還是賞賜給了士兵。如來也是這樣,他在欲、色和無色等三界中為大法王,用佛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三軍和五陰魔、煩惱魔、死魔互戰,立下大功勛,根除了貪嗔痴三毒,脫離了欲、色、無色三界,衝破了魔王羅網。這時如來也萬分高興,使眾生得到通曉一切佛的智慧,一切世人常抱怨難以信奉的《法華經》,原來從未演說,現在也為眾生演說了。

文殊師利,這《法華經》是一切佛陀的第一妙說,在所有經典中最為深妙,最後才賜與眾生,正如強力的轉輪聖王長久守護明珠,現在才賜予士兵一樣。

文殊師利,《法華經》是一切諸佛如來不傳的秘密寶藏,居所有經典之首,日夜守護從不輕易宣說,直到今天才向你們演說。

七、《如來壽量品》良醫之喻(大乘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各位善男子,如來為了救度眾生而所說的法,全都真實不虛。比如有位良醫,他智慧聰穎,通曉一切藥性,善於醫治各種疑難雜症。這位良醫子女眾多,有一二十乃至上百人。良醫因替人治病,遠涉其他國度。子女們留在家中,一時誤飲了毒藥,藥性發作後,無不悶絕狂亂,滿地打滾。這時恰好父親從國外回到了家鄉,喝下毒藥的孩子,有的已失去理智,有的尚且清醒,遠遠看見父親,心中萬分欣喜,大家一起叩拜問候說,父親平安歸來,身體無恙吧!我們一時糊塗,誤飲了毒藥,懇請父親救治我們,再給我們一次生命吧。

父親見孩子們如此痛苦,於是按照各種醫經中的藥方,尋求最有效的解毒藥草,藥草色香味美,無不具足。又經過搗碎篩選,仔細拌合,讓孩子們吞服。父親對孩子們說,這是最有效的良藥,色之香,味之美,無不具足,你們服下之後,痛苦很快就能解除,再不會留下什麼病患。孩子中尚未失去理智的看見良藥顏色味道都不錯,於是馬上吞服,立刻藥到病除。其他失去理智的孩子,看見父親歸來雖也欣喜問候,央求父親治病,然而一旦拿到良藥後,卻拒絕吞服。為什麼呢?這是因毒氣太深,失去了自心本有的理智的緣故。如此色香味美的上好良藥,卻誤認為不美。

於是父親想,孩子們實在太可憐,中毒太深,理性已迷亂而顛倒,儘管見到我回來很歡喜,央求我為他們治療。但是如此好葯他們卻不肯服下。現在我應設計方便法門,讓他們服下這良藥。於是父親立刻對孩子們說道,你們應當知道,我已年邁體衰死期將近,這些特製的良藥,現在留在家中,你們可以隨時拿去吞服。不用憂慮病症不能痊癒。說完這番話後,父親又再次遠走他國,接着派使者回來對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啊,已經在異國去世了。

孩子們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後,心中萬分憂傷悲痛。於是想,假如父親健在,他會因慈愛而憐憫我們,救護我們。現在父親舍我們而去,在異國他鄉逝世。如今我們孤苦伶仃,無所蔭庇,心中悲戚傷感,反而逐漸醒悟,方知這解毒良藥色香味美。於是取出服用,病毒立刻驅除。父親得知孩子全都恢復健康的消息,不久也從國外返回故鄉,使孩子們重又得見他的慈顏。

 

作者:張競業 文章來源:智慈悲網

http://www.zhibeifw.com/big5/fjgc/fjyj_list.php?id=14023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