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三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見岸法師: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七)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2017-03-14

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七)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今天要共修第七卷,此卷的內容有接續昨天的〈解冤釋結第九之餘〉,以及〈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還有〈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以及奉為六道、天道、諸仙、梵王禮佛等十六品。也就是說,今天共修的主題較多、內容多元。

從言入教,以教悟理

昨天懺文的主題有提到冤結從何而來、如何解冤,以及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解冤;自己如何透過懺法、透過發願來解冤結。今天共修的重點,是要提醒我們言教的重要性。修行不是憑空臆測,而是要從聞法而來,一定要從諸佛菩薩的聖言教中,來學習了解世間的實相與正確的思惟方法。所以懺文中說:「言者,德之詮,道之逕;說者,理之階,聖之導。所以藉言而顯理,顯理故非言。」,語言文字是在詮釋修行的德目、詮釋德行、內涵。修行是修得正道的一條路,如果沒有透過言語來指導如何修行,那我們就找不到成佛的路。說的人是藉用言語來領導我們,所以他是聖之導,就是讓我們進入聖人之流的導師。這是言教的重要之處。

如果已經聽聞了善知識對佛法的教導後,接著,就要透過身口意三業來修行。也就是對教法理解之後,要常常思惟它、清淨我們身口意三業,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可以次第而行。身口意三業不清淨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是不明白道理而造作惡業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疑。對道理懷疑、對說法者懷疑、對自己懷疑;就是疑自、疑他、疑法。懷疑自己可不可以修行?懷疑說法者的德行與所說的法是否真實?是佛教好還是基督教好?哪一種道理、說法才是正確的、才可以讓我們得到安心?有這些種種的疑問,自然我們內心就沒有辦法很踏實、很安穩地去修行。所以「疑心所」是修行最大的障礙。

面對困境,正向思考

昨天有提到,凡事要善解,從良善的一面來理解。當我們善解一切法的時候,即使處於逆境當中,我們都會認為那是一個善緣。所以,即使墮入三惡道,我也要發願生起「要修行、要保持慧命、要發菩提心」的善念,就算是在不好的環境,還是要向善、向上的正面思維。這是第九品的最後要提醒大家的部份。

能知自慶,生出世心

〈自慶第十〉,是慶幸自己不是生在八難的情況下。八難包括沒有得人身、生在三惡道、生在長壽天、生在邊地、生沒有佛出世的時代,或六根不具等等。我們要很慶幸自己沒有這遇到這八種狀況,因為在這些不好的條件之下,是沒有辦法修行的。還有,我們要慶幸自己遠離十五種事情,這十五種事情的內容,從懺本第497~500頁,等一下誦到懺文時要留意一下。我們要慶幸自己沒有八難、沒有這十五種障礙,所以還可以修行,因此要好好的把握目前的善因緣,這是自慶,也就是能夠讓自己生起信心的方式,也是斷疑的一種方式。

不知三寶,不知出離

〈警緣三寶第十一〉這一品的重點在說明三寶的重要。如果沒有三寶,我們就不知道要學佛、沒有三寶就不知道要修行、沒有三寶就不知道要出離,所以要報三寶恩就是要精進、要發願;精進的實踐菩提心,圓滿自己的道業。至於第十二品以後則是另外一個修行方向。之前所談到的是屬於自己修道的部份;就是要去理解,在理論上、在行持上,要怎麼修、怎麼解?要能「解理、修行」。後面的重點則是強調「禮佛」,把對三寶的感恩心、對自己能夠修行的善因緣,對師長的感恩,化為實際的禮佛、懺悔,所以第十二品的內容是懺主謝大眾。接著,就是總發大願,將前面所說過,如何懺悔發願的內容,再簡要的總結一次,這是第十三品的內容。

以報恩心,代為禮佛

第十五、十六品是為天道、諸神、梵王禮佛。天道、諸神、梵王,在眾生當中都是屬於天界,明天以後才會談到為人間、為三惡道的眾生禮佛。為什麼我們要為天道的眾生禮佛?昨天講過,這些諸神天人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可以成為我們的善護法,所以不幸落入鬼道,我們要做護持別人修行的好鬼神,做一個能夠幫助別人的善神。同樣道理;我們修行當中,也期望有很多的護法善神,做為我們的同道伴侶,護持我們免除諸多災難,因此要與他們解冤釋結。透過禮佛,彼此找到一個共同點:對佛法的信心、對諸佛菩薩的仰信跟願力,所以是奉為諸天、諸神、梵王禮佛。這也是一種報恩,大家除了可以共同發願來修行之外,也要為我們迄今都還能夠平平安安的修行報恩,除了有三寶、師長、同參道友指導我們之外,無形中還是有一些天人在護持,有護法善神在護持,所以也要以報恩的心代天道眾生禮佛。這是今天第七卷的內容,我們要抱著這樣的心情來拜懺。

以虔誠心,供養十方

今天十供養法門要修飲食供養。「食供養」是我們在修供養當中,最常用到的供養品,一般稱為供菜、供飯,這是很人間性的東西。曾經有人問:供這個菜佛陀吃得到嗎?佛陀是否吃得到,不是我們要擔心的問題,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去供養?在供養的當下是否虔誠?在供養的當中是否喜捨?是不是真的能夠無所慳貪?有沒有修廣大心?這些才是我們要擔心的重點,為什麼要擔心佛菩薩吃不吃呢?

食供養的故事

在《撰集百緣經》卷八有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釋迦佛時代。有一長者,財寶無量,生有一女,出生即能言語,家中百味飲食自然滿足。她的父母看見這種情形,心想:莫非她不是人而是毘舍闍鬼,就很害怕不敢接近她。這時這個女孩開口說了一個偈:「願母聽我語,今當如實說,實非毘舍闍,今諸餘鬼等。我今實是人,業行相逐隨,善業因緣故,今獲如是報。」她說家中會有這些異象,是因為過去生中的善事隨行到這一世。我們不是常說,善惡業是如影隨行,是跟著我們輪迴、一起帶著走的,只要還沒有受報,這個業力就一直存在。所以,她跟父母說,這是因為她的業力的緣故。這與須菩提的故事類似,須菩提一出生,家中的金銀財寶就自然多起來。

後來,聽她這麼一說,女孩的父母就很歡喜,不再害怕,抱著她乳哺養育。這時她告訴父母:請替我請佛及比丘僧來應供。佛來應供時,女孩在佛前渴仰聞法,佛即為她說四諦法,因此而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長大後告訴父母,希望能夠修行。父母應諾,於是隨佛出家,名善愛比丘尼。不久即證阿羅漢。

有一次世尊帶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走在曠野中,用餐時間到了,附近沒有食物,佛陀就告訴善愛比丘尼:汝今可設飲食供養佛僧。尋取佛缽,擲虛空中,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就這樣,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的缽中飯亦皆滿,都令豐足。爾時阿難,歎未曾有,問佛陀說:今此善愛比丘尼,宿值何福,乃能有是奇特妙事,百味飲食應念即至?

原來善愛比丘尼在過去迦葉佛時代,為一大富長者家的婢女,長者設諸餚膳,欲請賓客,客人尚未到,結果迦葉佛與比丘們來乞食,婢女沒有告訴主人,就自己拿了飲食全部施與佛及眾僧。後來客人來時沒有東西吃,就問她:準備的飯菜到哪裏去了?婢女回答:今天有佛僧在門外乞食,我將這些食物全部拿去布施了。長者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歡喜,告訴婢女說:妳代替我們大家供養三寶、種值福田,我現在就讓妳自由,隨意所求。婢女說她要出家,長者答應了。婢女就跟著迦葉佛出家,她的福報就是不墮惡趣,在天上人中,百味飲食應心念即至,自然豐足。

她的福報從迦葉佛到釋迦佛都沒間斷,因為福報沒有斷,才有機會再遇見佛;因為她的喜捨供養,又出家修行證阿羅漢。

新春祈願

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供養飲食時要反思:我們供養的心是否清淨、沒有執著?是否廣大、無私?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修道。供養不在於內容、不在多少,而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做到清淨喜捨,這樣的供養功德才是不可思議。

現在釋迦佛不住世間,我們也不用擔心釋迦佛吃或不吃?重點在於,我們有沒有那種廣大不私的供養心?有,則福報自然而至。所以,等一下修供養時,要心誠意正的用心觀想,觀想以廣大如虛空的百味美食,供養十方諸佛賢聖僧。最後,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身心平安!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