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十九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聞思修.修行直從懺悔觀心做起
正覺之音/超定法師 2016-07-04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禮佛拜懺,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成為中國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法門。古德開示:“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於是音聲佛事的易行道,也就在佛教界普遍流行了。念佛、禮佛、誦經、拜懺,不但是佛弟子個人的修持日課,同時也是推廣佛法,普度眾生的異方便。依大乘經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地藏經)無始生死以來,“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華嚴經)如此比天文數字還可怕的罪業,為何禮佛懺悔而能消滅?或可解說為:佛力無邊、神通廣大、眾生的至誠,心力不思議。在感應道交中,故能滅盡無量恒河沙數的一切惡業。基於信願一門,不妨作如是說。但依理智的緣起性空觀,上引的“真懺悔”偈,頗能適切地闡明其中的微言大義。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阿說示比丘答覆舍利弗的緣起偈。龍榭菩薩加以縯繹推論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罪業,屬因緣法之一,它不是獨存、常恒、實有之法;既是從因緣所生,也會從因緣的改變而歸於磨滅。業,有黑白、善惡、染淨等差別,這些都是有為法,有生滅變異,不斷地在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的遷移中。正因為是因緣無常,所以無論如何多大的罪業,只要修學滅罪法,終歸於無何有之鄉。

“罪性本空”因何而有?在這人間世,有“惡相惡夢,諸不吉祥相”、“惡病連年”、“冬瘟夏疫、毒癘傷寒”、“水火盜賊、刀兵危險”、“獅子虎狼、毒蛇惡蠍、蜈蚣蚰蜒”、“生老病死、憂愁苦惱”等等苦報,這些都是因眾生所造的惡業而招感。罪業的由來,如偈雲“由心造”;完整的說,“從身語意之所生”。以內心的貪嗔癡三毒,發動身語,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行為。三業,以心為主體,身語的善惡,決定權在於心。如法句偈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樂)隨彼,如影不離形。”世尊遺教經,令調伏六根時也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淨則行淨,心穢則行穢;以心與煩惱相應,才造成有漏的善惡諸業;依有漏業力的驅使,眾生沉淪於苦海。反之,煩惱心滅,罪業失去憑藉,故也隨之而滅。“心亡罪滅兩俱空”,罪業與心,都非自性實有,心無自性,罪無自性,無自性是謂空;性空故能緣起,以緣起故有生有滅。體證緣起的寂滅,不但所造的罪業滅,能造的心也同歸於滅。這樣的禮佛懺悔,才是禮真佛,悟入實相的真懺悔。

再引用一偈:“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學佛修行,如何從簡易的禮佛、念佛而見佛、成佛;由事相的作法懺、取相懺,而深入理懺、無生懺、實相懺;不再停滯于“妄念成生滅”的生死流轉,而導歸於“真如不變遷”的還滅境界?這是我人修學佛法,發願盡形壽,乃至生生世世所趨向的終極目標。

禮佛懺悔文

懺悔法門,在佛陀時代,主要是因持戒的問題而衍生出來。為了僧團的和合、清淨、安樂、以負起正法久住的神聖使命,大家務必秉承戒和同遵的原則而共住,由受戒而持戒,便成為健全僧團的必要條件。但在龍蛇混雜,良莠不齊的團體裏,那些積習難返的惡性比丘,如何調治使他們在破戒後恢復清淨?“懺悔則清淨,清淨得安樂”。經過在大眾中髮露,真誠悔過,即可繼續在僧團中修行。當時所懺悔的罪業是限於現前所犯的“遮戒”,不同於大乘佛教所說的懺悔無始以來,一切煩惱障、業障、報障。今且舉祖師大德編制的懺悔文,以見其含義的深廣。如云:“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一切眾生,悉願斷除三障,皈命懺悔。”這是出發於菩提心,不只是為自己求懺悔,而是為“四恩三有,及法界一切眾生。”所願消除的,不限於現世及來生的苦報障,而且把能招感苦果的業障,乃至發業潤生的煩惱障,也一一斷除。大乘佛教稱名念佛,誦經禮懺的方便,被贊為簡易而殊勝法門,理由在此。大眾禮懺共修之時,胡跪合掌,至誠懇切,心念口言:“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惟遍三業,廣作眾罪。事雖不廣,噁心遍佈,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如斯罪障,未經懺悔。”這段文字,陳述罪障興起的因緣,根源於無始以來,俱生起的愛見煩惱。以自我為中心,有我無人,自是非他,為滿足一己的私欲,做出傷天害理的罪行。再加上邪師惡友,薰染而成分別起的煩惱;內因外緣,惡性循環,向下沉淪,愈陷愈深,無以自拔。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修行即為淨化三毒,使三業清淨。以三昧對治貪欲,轉無明為般若,化嗔恚為慈悲。三善根增長,攝眾善法回向於無上菩提。

凡夫的通病:“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基於愛見故,滋生無邊煩惱。對他人的成就,如財富、名位、學問、道德等,嫉火如焚,於是千方百計,用種種不法手段障礙破壞。這是功利社會常見的現象,個人的苦惱,社會的不安,由此而來。凡夫造業,舊病未愈,新病又起,新愁舊恨,層出不窮,問題在於“噁心遍佈,晝夜相續,無有間斷。”愚癡眾生,由迷入迷,不覺不知,其心其行,皆本其習以成性的噁心而起惡行。日積月累,念念增長,從未間斷過。“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即懺悔之反面。殊不知隱藏自己所作罪行,僅能欺騙世人于一時,不能蒙蔽社會于永久。惟有坦誠髮露,改過自新,才能心安理得做個快樂的人。眾生因邪見故,不信因果,不怕墮落惡道。於所作罪障,死不認錯;這種不知悔改之徒,乃是無慚愧之人。佛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人與禽獸之間的區分,在於有無慚愧心;有慚愧者,知崇重賢善,輕拒暴惡,於已犯過失,能切實懺悔。

以上懺文自陳過咎,反省既往,接著針對病症,改過遷善:“我於今日,對十方佛,藥師如來,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髮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古德開示修行之要在一“轉”字,所謂“轉熟成生”,“轉生成熟”。于久習成性的愛見慢無明,有漏諸業因,運用如來所說緣起正法,修中道正觀以對治,如三學八聖道,止惡行善,轉染成淨,離惑證真。

最後祈願:“念藥師佛(或其他佛菩薩),有大願力,能救拔我,出二死海,置三德岸。”因為祖師慈悲,編制懺本主要為信增上的廣大徒眾,修德進業,滅罪興福之方便。拜藥師懺,祈求藥師佛;修其他懺法,即依其主尊不同,如大悲懺主為觀音菩薩,地藏懺主為地藏菩薩。對懺主致以志心皈命禮,祈求佛力加被,慈悲攝受,不但解除三途苦因苦果,不再墮落惡道,而且從人天道上步步向前,出離三界內的分段生死和界外的變異生死;也即不僅成就二乘的聲聞聖果,進而圓滿菩提,具足佛陀果德──般若、法身、解脫(或斷德、智德、恩德)──三德二利,究竟成佛。

心病還從心藥醫

古德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依色心的緣起言,有情世間、器世間、五蘊世間、宇宙萬有的存在,不是單一的心靈而已,而是色心相待的依存關係。如蘊、處、界三科,色心不離,只是偏重的不同。不過站在佛法修持的角度看,顯然心為其主導,所謂“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為人分別貪。”若以杜塞聰明,不見色聞聲為修行,則五根損壞者,或植物人豈不成為大修行者?如何於根、境、識三和生觸,不因違順境的可意與否,而起貪嗔癡煩惱,做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才是修行的真功夫。八正道行以正見為首,正定為終。如缺乏正見、正志,則無此下的正語、正業、乃至正念、正定。故此,佛說一切法門,為對治一切煩惱(心病);若眾生病癒,沒有煩惱存在,則不須服用法藥。

依懺文說,眾生的病是什麼?“貪嗔嫉妒之病,憍慢自傲之病,不識善惡之病,不信罪福之病,不孝五逆之病,破辱三寶之病,不修齋戒之病,破犯屍羅之病,自贊毀他之病,貪得無厭之病,迷聲逐色之病,貪香愛觸之病,信邪倒見之病,耽淫嗜酒放逸無度之病……。”這是略舉世間普遍的病例,喚起世人的警覺,生理的疾病,違害健康,喪身害命,人人知道求醫服藥;而心理的病,煩惱造業,毀滅法身慧命,生生世世受苦無窮,為何不肯接受佛陀的靈丹妙藥?“有大醫王,應病設藥,所謂慈悲喜舍是藥,忍辱柔和是藥,正信三寶是藥,勤修福慧是藥,六波羅蜜是藥,飽餐甘露是藥,貪求法味是藥,修真養性是藥,返本還元是藥,有過能改是藥,善巧方便是藥,不動聲色是藥,清心斷欲是藥。”由此可見,懺悔法門,其內容可深可淺,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如念佛法門,通俗的稱名念佛,種下未來往生淨土,見佛聞法,得度的因緣。如能以此簡易的稱名為方便,進而觀想念佛、唯心念佛,達到實相念佛,則法法相通,圓融無礙;若然,則念佛懺悔,念佛見佛,念佛成佛,不再是徒托空言了。

究竟菩提 歸無所得

徹底滅罪的懺悔法是實相懺,作法懺與取相懺乃實相懺的前方便;惟有通達一切法空,悟入諸法實相,才能把無始以來恒河沙數的業障滅盡無餘。業力是感受生死苦果的因緣,而業則由無明貪愛的煩惱而造作。從根源說無明與愛,才是世間的苦本。如沒有煩惱,即無生死業;既造的業因,若無煩惱為緣,如種子不得水份滋潤,則不會由因結果。所以在修行的著力點,降伏煩惱,斷盡無明貪愛,無疑是從流轉邁向還滅的捷徑。

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苦惱無量,原因在於無明,以不知緣起如幻,認假當真,處處執著,苦不堪言。解決之道:轉無明為般若,依般若通達諸法空相(蘊、處、界、緣起、四諦皆空),當下解脫自在。(“度一切苦厄”)

藥師懺法,原為一般緇素共修的法本,文字通俗易解,依文起觀,唱頌佛號,頗能啟發道心,令人離惡修善,改邪歸正,由淺入深,導歸覺岸。今請審察其深義。在懺文略舉何者是病,何者是藥之後言;“若據一乘實相而言,則何增何減,何垢何淨,何善何惡,何罪何福,何病何藥?觀昔方便,如夢中人,夢身患病,求醫服藥而後除愈,及其夢醒,則悟本來無病;無病亦無,而況醫藥。故眾生之病同一幻病,如來之藥同一幻藥。故知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終歸於空。”

金剛般若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古德解釋;“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眾生的病如幻,如來的藥也是如幻;心病既除,法藥無用。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若有一法勝於涅槃,也是如幻如化。

行者依法禮佛懺悔已,“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於是斂念正觀,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佛法以慈悲為本,依慈悲心起利他行,而成就福德。然慈悲不離智慧,依智慧引導慈悲,悲智雙運,乃成具眼兩足尊。智慧的進修,不離緣起幻有和自性空寂的二諦觀,即緣起而觀性空,性空而不礙緣起,洞達二諦無礙,事理圓融。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故,能做到“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超越凡夫行,又不落二乘行;以中道正觀,了煩惱結使如幻,如幻故無可取無可舍,於生死中得大自在。

懺文解釋:“云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於三世、內外等處,“求心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名無相。”達到能所雙亡、罪福性空的“大懺悔”,“破壞心識懺悔”,也即是“端坐念實相”、“心亡罪滅兩俱空”的真懺悔義。

佛法的修學,要在信智合一、解行相應,足目雙成乃能到達彼岸。禮佛拜懺原為入道之初基,引導信行人漸次深入法海。如菩薩道三要:信願、慈悲與智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學佛從信入手,一旦信心進修完成,達到四證信,也即是信智一如,慧眼具足了。

 

西元二○○一年十二月八日補寫

摘自《正覺之音》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