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麼要造字
趙汗青
作為中國歷史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的造字舉動,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和她的身份一樣,都是舉世矚目的。
武則天造字除了選用的古字,多為會意字。如「一生」上下結構為「人」字,「一忠」上下結構為「臣」字,忠心耿耿的一個人即為臣,把「千千萬萬」四字組合為「年」字。「千千萬萬」預示著大周帝業千千萬萬年之意。
其中「天、地、證、國」四字是從古字借用的。「天」直接用篆體。「證」在《金石文字辨異》記為:『武后改易新字,以「永主久王」為證』。「地」作「埊」,含「山水土」,《玉篇》解為:『古「地」字』。「國」作「圀」,意為「八方土地」,《玉篇》云:『古文「國」字』。
她還打破了漢字的方塊結構,創造了幾個圓體結構字。一個「○」圈就表示「星」字,把「卐」字放在一個「○」裡邊成為「月」字,將「乙」放在一個「○」裡邊成為「日」字。
武則天造字不是一次頒佈的,她在位15年,用了13個年號,其中「天授」、「證聖」、「聖曆」和改元大周前的「載初」四個年號,全部含有造字。
對於武則天一共造了幾個字,有17字、18字、19字、20字、等說,通過考古研究河南省新安縣《千唐志齋》的一千一百九十三塊唐代志石中,發現了一百五十四塊武周時期的志石。最終確定武則天製造了19個字,多出來的記載為後人誤傳。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有17個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載、聖、人、初、授、證、天、地、正、國。
曌、瞾:讀音為『趙ㄓㄠ\』,字義是『照耀』,日月當空就是『照』。象徵著她給世界帶來了光明,陽光普照一切的意思。
囝、囡:讀音為『ㄋㄢ』,字義是『兒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兒女』。
埊:讀音為『地』,字義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讀音為『國』,字義是『國家』,[四]+[方]就是『國』。
玍:讀音為『互』字義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
缶:讀音為『否』字義是『中正』,人在山上雙手平身就是『正』。
武則天造的這些字,唯一留下來而保留在字典中能找到的,就是她名字中用的字——「曌」。據說,武則天很喜歡這個名字,還寫了一首詩:「日月當空照,則天長安笑。一朝做皇帝,世間我最傲。」
............
在武周時代,這些字在墓誌碑刻中被採用,所以有分期斷代的作用。
關於武則天造字,以下故事不得不說。
在龍門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龍門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龕中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豐滿富態,傳說是照著唐朝女皇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當地人亦稱為「武則天像」。這佛像為何照著武則天的相貌雕造呢?武則天是山西文水縣人,父親武士(yue)出生於貧窮的農家,後來經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晉升為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都督(統轄數州軍政的地方長官)。
《舊唐書》等史料和傳說中盛讚的那位星相家叫袁天綱。有一年路經利州,看了小武則天的相貌,說是君臨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產生了這個念頭和欲望。
武則天14歲上,以美著名被招進宮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但她不受太宗寵愛,這個有心計的小姑娘便憑著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後來,李治繼位為高宗皇帝後,武則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敵,登上皇后寶座。
武則天要「君臨天下」的念頭是很強的。她不僅逐漸插手政事,還通過各種通徑在天下樹立自己的神聖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長安為亡母長孫皇后建了大慈恩寺,並給玄奘為首的譯經事業以極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命家家要備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揚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藉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強自家在社會上的號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歿之前,請求在公開場合改變“道先佛後”的次序為「佛先道後」,高宗都堅決不肯答應。
武則天要想改變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僅要在社會力量上打擊李氏勢力,像她稱帝后大誅李氏封王一樣;還要在形象上樹立自己至調我上、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在這一點上,利用和道教旗鼓相當的佛教是最適宜的。因此,武則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連在一起,混為一體的。有說是她撒著嬌,讓高宗開鑿這尊大佛時依自己形象為模特的;有說是她慷慨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大佛左側束腰部位碑刻記有捐錢事),工匠們受感動後主動依她為模特的。總之,這尊佛和其他佛像確實不同,的確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樣。
大佛塑好後,名為盧舍那。盧舍那譯意為「光明普照」,武則天後來造字給自己取名「(zhao)」,意為:「日明當空人」。這相同的含義不會是巧合。武后稱帝前夕,授意翻譯注解並大力推廣了佛教《大雲經》,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則天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成為女王,天下之人都將崇拜歸順。這實質上是繼盧舍那之後,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則天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有雄才大略之人,毛澤東曾高度評價武則天的治國之才,說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武則天與高宗「二聖臨朝」幾十年,可謂「雙日並輝」。
武則天的造字看似十分荒唐,並且沒用多久就被廢除了。主要是當時只能規定大臣上書時使用,民間百姓沒事才不學那些鬼畫符。最後流傳到今天的也就一個「曌」字。不過武則天的改字運動倒是有利社會發展,唐代以前,漢字的「一、二、三……」雖然通「壹、貳、三……」,但是並沒有應用到財務記帳當中。所以在那時利用做假賬貪污受賄十分簡單,而且引發的經濟糾紛更是不少。針對這一弊端,武則天規定記帳要用「壹、貳、三、肆、伍、陸、桼、捌、玖、拾、陌、阡、卍」以防篡改帳目。
到了明朝,朱元璋將其完善,把其中的「三、桼、陌、阡、卍」改成了「叁、柒、佰、仟、萬」,這一數字記帳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雖然現代不少民間小故事都將數字大寫記帳歸到朱元璋身上,但真正功不可沒的其實還是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