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十一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律禪密淨四行論
轉錄自:海刊十六卷四期. 2017-02-27

律禪密淨四行論

四門之統攝

甲.戒律

乙.禪觀

丙.密咒

丁.淨土

四門之類別

甲.律禪與密淨

乙.禪密與律淨

丙.律密與禪淨

丁.律與禪密淨

戊.淨與律禪密

己.密與律禪淨

庚.禪與律密淨

四門之序次

甲.律禪密淨

乙.禪律密淨

丙.密律禪淨

丁.淨律禪密

 

一、四門之統攝

佛法的修行,我嘗分作律、禪、密、淨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計畫中,亦分設戒律、禪觀、密咒、淨土四林。這四門,我以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門,而且是各應獨立為門類的。

甲、戒律

戒律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研究上為龐然巨鎮,即于修行上亦能綜貫無餘。通常雖只認為三學或六度之一(或四,包括施戒忍進),然如菩薩戒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之三聚,綜攝自他二利;聲聞戒別解脫定共道共之三級,貫持因果諸位;何況懺誦儀軌以及密咒諸戒諸儀軌,亦斯流類,雲何不攝?能專從戒律中行,所謂服佛之服,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行至圓滿,染無不止,善無不作,即身成佛,複何所疑?且修他行或有流弊,如依戒律而行,則決無過錯。佛寂初二百年,可雲唯依戒律修行,故聖真相續,血脈不斷。蓋戒厚則定自生而慧自發,自成解脫解脫知見。三四百年後律部份裂,論師紛出,於是解行者多而證果者漸鮮矣。

乙、禪觀

禪那、三摩地──三昧、三摩缽底、三摩[口+四]多、奢摩它、毗缽舍那、瑜伽等名、皆指凝心一境,寂照靜明之修習言。此為佛法修證中必經歷必成就之事;神通智慧皆出於是。律密淨三行至相當程度時,亦必有此經歷成就。所謂定共戒及得悉地與念佛三昧等,何莫非此?特彼三行所側重者各有其相耳。今不曰禪定或止觀而曰禪觀者,意在總攝一切禪定止觀等門,將五停心、九次第定,以至中道觀、唯識觀、一心三觀、法界觀、如來禪、祖師禪類為一聚,而以專提祖師禪之禪為禪之極致。禪宗最重師承,亦猶密咒之金剛乘亦必師傅也。此中既統括一切止觀,故台賢等止觀不另列其修門矣。

丙、密咒

密咒續軌各部,亦幾埒律部而別成一藏,然其「續」原歸經藏,其「軌」應編入律之大乘「作持」(例聲聞律各跋渠)。要之皆軌範身語意業之所行者,謂之三密相應,正相應於此行軌耳。然自咒蛇之大孔雀咒,以至龍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蓮華生、宗喀巴、空海、最澄以來集大成之密咒聚,悉皆攝屬為此一修行門類。其特點則或誦或觀,不離[口+奄](嗡)阿(啞)吽娑哈五字,尤重壇儀禮供,攝三業以合於所崇奉之佛聖天神耳。既有如此殊異,故與律禪淨不能不分家也。

丁、淨土

淨土行門,本通於十方一切佛菩薩之淨土,而在中國、高麗、日本、唯普遍弘揚彌陀淨土。但近來發見於敦煌石室者,則於彌陀淨土變外,更有藥師淨土變,千手觀音淨土變,彌勒淨土變,地藏淨土變等,則知唐以前修淨土行者,不限極樂,而皈心兜率內院彌勒淨土者尤夥。今此所謂淨土行,亦總攝兜率淨土、極樂淨土、以至華藏淨土、寂光淨土等一切淨土行門;在舍此短濁身器後,別取一常淨身為所歸處。據茲特點而統攝十方諸佛聖淨土法行為一類,故能與律禪密各立而為四也。

以上,依此四各成一門類言,每一門類中各攝眾多行門,例如僅一彌陀淨土行門,集中、日自廬山遠公以來之宗派行軌,何慮千百?而此四行門之可攝盡佛法一切修行方便,可無疑議。然約類別與序次,則猶有可言者。

二、四門之別類

甲、律禪與密淨

此於四中,顯然易見可分為二者,即律禪為一類與密淨為一類。遍考東西古近一切濟人度世之教學,其所修行皆不外「身心改進」「神聖感應」之二途,斯即律禪自力與密淨他力之別。就中國言,儒近改進身心自力行,道近感應神聖他力行。細分則儒之經術近律行,而緯術近密行;道之仙道近禪行,而天道近淨行。他若耶、回等禮拜祈禱近他力行,而柏(拉圖)、康(德)等明智嚴肅近自力行。尢顯然者,與佛法相先後之印度教學諸派,其先期婆羅門彌曼薩派,則專重四吠陀之拜祭贊禱,唯是他力之神聖感應;迨受刹帝利業果與解脫思想影響後之吠檀多派,則漸趨重于其自力身心之改善,尢以數論派為專重自力解脫之代表。佛陀起于崇尚自力解脫思想極盛之時代,且業果之思想源於刹帝利,而釋迦族亦刹帝利種,業果由觀自身所行善惡得所報樂苦,推及前世後世而成,進觀業果之升墜靡常乃求解脫。此業果與解脫思想,實為印度刹帝利種之特產,而達到圓滿成就者則為釋迦族之大聖釋迦。本唯祭禱之婆羅門各派,則為纂承於此義者;故原本正常之佛行,決為自力之律禪,換言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側近禪行而勝論則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終不放棄梵神。雖修禪觀亦以專念代表大梵之[口+奄](嗡)字為唯一方法。至中國盛唐時,此派之商羯羅為纂承佛法思想之極點,不久又以「梵」與「毗紐[竹+奴]」人格神一致,謂修行解脫亦非得此「神」之加護不可。釋迦滅後六七百年間之龍智興世,亦漸將彼教祭禱禮贊之方法,移攝來用為感應佛聖天神及歸向聖刹之密淨行。至密宗盛行,則亦有非受「密佛」灌頂加持不得成佛之說興。要之,印度起於婆羅門之他力行,至後期佛教之密淨乃完成;起於刹帝利之自力行,則於初期佛教之律禪即已完成。故改善于自行與感應於他行,雖均至佛法始獲圓滿,然不能不以律禪為佛行立本質,而密淨為佛行之變體。故律禪之鍛練身心,密淨之供祈佛聖,實為修行之兩大別。

乙、禪密與律淨

若從此四行門發達之極詣(例禪之禪宗)者為代表以觀其類別,則於另一義上又可禪密為一類而與律淨為別。蓋律依眾團折伏自我而至於解脫,淨依聖國引攝自我而至於往生,皆以屈抑自我為行者;而禪密則反是。禪由即心是佛而至於呵佛罵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於縱淫恣殺以示奇特,則以伸揚自我為行矣。故倡狂者當裁以律淨,而畏縮者當奮以禪密;勇強者可攝入禪密,而怯弱者可導歸律淨。複次、禪密必定心而律淨通散心,律淨平易而禪密嚴峻。

丙、律密與禪淨

漢土古多禪淨並修者,而西藏黃衣派亦律密兼重,則禪淨與律密可各成類別。大抵律密皆繁禮褥儀,名相精細,軌制森嚴,學者非童而習之,縱拘守規矩繩墨中積之既久,不能入於神化。其影響于世人者,亦能使於佛教有較明之認識,此黃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異於紅衣派之為禪密者也。至於漢土民性,豪邁通脫,樂於簡易。唐末五代之亂,性相經論與律密規制皆不復行,禪淨之行與台賢之說相依,二三豪傑時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無方。然大都藉一個話頭一句佛號為躲跟,陷於一切不知,而民俗之於佛教亦鮮辨晰之信;蓋尚玄妙而忽規繩,上上人得之中下人失之也。

丁、律與禪密淨律

之本質為倫理學、道德學,專從身語或及心意之實際行動上,導人於止所當止作所當作之軌道,不須理解亦不須靈悟。從實行經驗上所證知,亦為行之產物,故實證為行之本質。所謂「修行」,雖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無不可。佛所教授教誡,曰法與律,餘法皆為化導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律曰制教,餘法皆為化教。化教中禪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戊、淨與律禪密

律須由戒生定生慧,證涅盤方算成就;禪之就體消停得力遲諸止觀等且不論,即從緣薦入相應疾之宗門禪,亦必透末後關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須無量學習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淨土行則若極樂、若內院等,皆許以稱念若彌陀若彌勒等聖號即可往生,一經往生即不退墮,其行極易。故於此行門一生決信,心即安定,既不慮所行之不能達所願,則身雖未往生而心已等於往生者之安樂自在。日本真宗之為淨土宗極詣,即以現能信入心安,便頓同已生淨士住不退地,遊化世間矣。故古人判「淨」為易道,餘法皆為難道。難道中律禪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與律禪淨

密咒行至於大成之金剛法,不論在解在行,皆與餘法門大異其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氣味,形似凡俗而實最聖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順正。必藉曾親修驗證者教授而親修驗證之,方獲其效而仍莫盡測其故,唯可雲從上師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證。故古人判為密法,而以餘為顯法。顯法中律禪淨三、有十八回互。

庚、禪與律密淨

禪觀行中雖攝觀而亦以止為依,修止即須止息攀緣而除一切想,若不先止則定心之觀不成,縱觀亦是散亂遊觀而不成寂靜深觀。由此不唯宗門禪別傳於教外,而止修則解絕之一切禪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絕處了了相應之一著,實為萬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門,專在文義路所不通處。導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從文義解路入。故此稱宗門,餘為教門。教門中律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三、四門之序次

甲、律禪密淨

以律為首,可有律禪、律密、律淨、律禪密、律禪淨、律密淨、律密禪、律淨密、律淨禪、律禪淨密、律密禪淨、律密淨禪、律淨密禪、律淨禪密之十四變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諸式,有二十一變序,共三十六序次,茲不具論。試一論以律禪密淨為序次之進程:謂對佛法既瞭解具信已,實踐修行,首持戒律,進習禪觀,乘是戒定慧始覺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覺法身功德,乃得入諸佛菩薩妙莊嚴刹。此其進行之程次,例之龍樹菩薩,至為顯然,故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禪律為因行自力之增進,以密淨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滿因行,此為最可遵依者也。

乙、禪律密淨

此中亦有諸變序如上。以禪律密淨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來,後雖受戒讀經仍茫然不入;以八指頭陀提撕參究無義味話頭,由閱指月錄而傳燈錄而諸祖師語錄,漸增疑悶蘊結;雖聽講天臺賢首教義經論,探閱大藏經典,疑悶如故,可雲於佛法之信解終未獲成立。後因同閱藏經一老宿,教令勿亂抽閱,當從大般若經循其次第而閱覽。如是月餘而四百卷垂盡,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刹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進而涉獵法華華嚴台賢教義及龍樹僧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復被語句所縛。爰慶快生平,於佛法由勝解生確信。吾本未多讀書,至是於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放恣自喜,頗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誰之概。漸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驕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經輪以整思理,身心乃嚴肅有依。蓋由禪悟而中道實相法界諸觀一味圓融,至法相唯識觀乃精細堅實。其尢得益者在律儀,整理僧伽制度論即作於此時,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則由禪而律矣。淨密之行雖時挹助,而意無專向。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禪觀於真實義品,攝律行於瑜伽戒本,特發揮彌勒上生經旨,遂於內院淨土有其專趣,則由禪律而淨矣。頃年以境緣增上,受習密咒,然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則律禪密如次而貫達於淨,亦為兼習四行之一序列。

丙、密律禪淨

此中諸變序亦如上。以密律禪淨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欲以戒律自檢,或由大悲心欲持律儀以攝徒眾,則由密而律。或由持戒生禪定,或由有相密律而悟入無相禪體,則由密律而禪。再加以回向淨土,或密律禪行成就者,當然歸入於或變化或受用或法性淨土。如永明壽禪師之誦咒持律悟禪而淨土是歸,亦此序次矣。

丁、淨律禪密

此中亦如上有諸變序。今若論淨律禪密,則初以在家而泛修淨土易行道者,後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專精律行。由持戒進修禪觀或澈悟禪旨,欲窮探咒軌之秘,更習密法,而歸極于密宗,則其序如是。

今此四行回互,連根本四行及加四行總持,都有一百四十九門,每一門中複攝無量行,較圓覺二十五輪更加無數方便,堪為圓攝佛法一切行門之總聚。

.海刊十六卷四期.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