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四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星雲大師: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2017-02-12

天台宗智者大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星雲大師: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開創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二十二歲時,前往光州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苦練精修法華三昧。有一天,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的諸佛同贊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的經文時,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禪師讚歎:「非汝勿證,非我莫識……」師徒相許之情,溢於言表。證得法華三昧以後,得無礙辯才,講解佛法妙義,口若懸河。智者大師講說《法華經》時,僅僅一個「妙」字,就解說了三個月,將佛法大意完全發揮在妙字之中,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談妙」。

智者大師感到聞法的人多,證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無法久傳於世。三十八歲的時候,進入天臺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實的中道,從法華三昧的禪定工夫至止觀雙修的境界。

大師證悟以後,前往金陵,於光宅寺講《法華文句》,創建玉泉寺,著作《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了天臺教學的體系,世上稱此三書為天臺三大部。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而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也稱此宗為法華宗。

教觀雙美

所謂教觀雙美,教指教理,觀是修行,就是理論和實踐兼備,解行並重的意思。從天臺宗的立場來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識、三論、華嚴宗等,偏重理論,屬於教相門,而禪、淨、律、密等宗,注重修行,屬於觀心門。此二者皆有所偏廢,只有天臺宗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門和觀心門兩者兼備,最為圓融,因此自稱為教觀雙美。

綜觀天臺宗「教觀雙美」的思想,在教義、理論方面,乃將法界的實相、眾生的法性,攝入整個組織體系,而發展成一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譬如有名的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是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並融和在天臺山修頭陀時的妙悟,而開顯出止觀法門的修道體系。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諦,即為觀心門。教相門和觀心門,好象鳥的雙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實際而言,天臺宗的教學特色,確實是值得讚美。譬如天臺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其主重玄義及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成為千百年來研究貫穿經意,講經說教的最好典範。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臺家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禪定、智慧的聖典,甚至小部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禪修必備的良書。可以說天臺宗,不論在教理、或觀心,確實都已具足了完備的教學體系。

思想理論

天臺教學的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奧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為三諦圓融;從森羅的現象來認識諸法者,為一念三千。而本體與現象,即三諦圓融與一念三千互相圓融無礙,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臺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的「實相論」。

所謂「三諦圓融」,諸法皆具有空、假、中三個真理。空諦即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假諦即無自性的諸法乃因緣假合而成;中諦是諸法的本體超越空、假對待的絕對實相。此三諦非個別單獨存在,每一諦中具有其他二諦,三者互具互融,因此稱為「三諦圓融」。

「一念三千」是說我們心中的一個念頭,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諸法。根據《華嚴經》的說法,宇宙間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見十法界,故為百界。根據《法華經》的記載,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論》的三世間,形成他自己獨特的一念三千的教學。關於十如是、三世間等名相,佛教辭典有詳細的記載,不一一加以介紹,我們只對一念三千的道理稍加說明。

我們的心,真的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嗎?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困難,生起憐憫心,幫助他解除危難,這時就和佛菩薩一樣,以慈悲心來救渡眾生苦。當我們春風得意,心平氣和,覺得世間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動,起了貪愛心,這是餓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憤怒填膺,生起瞋恨,這是地獄的心。有時和家裡的人嘔氣,絕食抗議,結果餓壞了身體,沒有力氣做事,這就和畜生一樣愚癡,沒有智慧。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裡,我們的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餓鬼,時而畜生,輪轉不停;我們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緊緊地束縛著。這些都是一念三千最好的寫照,我們必須努力的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拔出於三途的痛苦,而入於佛菩薩的法界之中。

修持方法

一)三種止觀:

天臺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是三種止觀。

何謂止觀?「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指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於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觀」是觀想、貫穿的意思;是止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止是止息一切諸法妄念,為靜態、消極性地不造作,為禪定門。觀是觀想緣境、觀想光明,為動態、積極性地再用功,為智慧門。此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為求道者修禪發慧之要門。

在忙碌不停的生活裡,每一天,我們應該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安靜下來,檢討一天的所作所為。一星期中,能有一天、半天獨處的機會,讓身心安靜下來,對工作做一全盤的計畫。一個月,乃至一年之間,能夠撥出幾天的工夫來實踐止觀法門,使我們的人生更上軌道。

佛門裡有很多老和尚,修習止觀,眼睛一閉,既不看,也不聽,甚至寸粒不進,然而其樂無窮。這就是修持止觀所得的法樂,這種住於真理的快樂,是物質的享受無法望其項背的。

修持止觀法門有無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1漸次止觀:

在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禪門》一書裡,對這個修行方法,有詳細的記載,有次第引導行者,由淺而深,漸次進入禪定觀心的階次。歸納起來可分為五重次第:一、先皈依持戒。二、次修學禪定。三、向上進入無漏道,脫離三界生死。四、修慈悲門以行菩薩道。五、不忘更修觀法,破除空假兩邊的執著,而證入實相無為道。

2不定止觀:

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講的《六妙門》一書而修習的。它不分別階位,有時修頓修漸,有時更前更後,有時修真修俗,互淺互深,或事或理,乃適應眾生根器而開出的不定止觀法門,但是仍然以數息觀為最主要的方法。

3圓頓止觀:

是《摩訶止觀》所開示的修持法門,這個法門最初以實相為止觀的物件,隨著解行用力,而到達始終不二、圓融的境地。不同於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的修法,是智者大師晚年在荊州玉泉寺講說的實踐法門,也是大師思想、體驗最為成熟的結晶。其修持的次第為: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此中所謂的修大行,主要是修學三昧,就是天臺另一種修持方法的四種三昧。

二)四種三昧:

《摩訶止觀》所教示的法門是最高極致的圓頓止觀,書裡所說的「修大行」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種三昧,這四種三昧是天臺實踐論中非常重要的行門。何謂三昧?三昧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以下簡單地說明:

第一是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

以九十天為一期,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這個法門所觀照的物件--所緣境,與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觀照的物件不同。慧遠大師是以阿彌陀佛聖像為所緣境,而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為所緣境。實踐常坐三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

第二是常行三昧,也是九十日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佛光山有一位法師,曾經二次修持過常行三昧。修行的過程,真是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他入關半個月後,感覺關房如同冰窖一樣,片刻難以安身。我建議他:「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養諸佛菩薩加持你。」後來他說清香一燒,滿室芬芳,溫暖如春,給了他不少力量。又過了一段日子,覺得眼耳鼻舌身,好象被堵塞起來一樣,又好象有鐵錘在撞打著他,非常難受。他不吃飯,每天只喝一碗米湯。本來修持常行三昧是可以吃飯的,但是他不想吃,因為飲食少,能減低欲望。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三小時,每一天走三次。走得太辛苦了,雙手可以扶著從天花板垂下來的繩套,稍事休息。一個月以後,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時,一天仍然走三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都在奮力地行走,這樣實踐了二個月。這種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據《般舟三昧經》的修持方法。

歷代高僧大德,因為修持這種三昧而有成就的,不勝枚舉。譬如慧遠大師依據《般舟三昧經》而成立廬山蓮社,淨土宗第三祖的承遠大師,也是修持這種三昧而有所成就的高僧。修持這種三昧有所成就時,在禪定之中,能清楚地看見十方諸佛站立在自己面前,因此又叫佛立三昧。

第三的半行半坐三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三昧,都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為一期,人數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較適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門。

除了三種止觀、四種三昧,天臺宗還有一些修學的方法,譬如「五悔法」: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五種修行法門。這些法門普遍於其他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見解的不同,五個層次的前後稍有差異。還有「二十五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禪定的預備工作,是修習觀心門的方便入門。還有「十乘觀法」,這是摩訶止觀的中心思想,依此觀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觀的修持,是修持止觀捷徑中的捷徑。

上面所介紹的天臺宗實踐法門,大多以修持禪定為中心。除此,另有一種受持法華經典的法門,或者誦念經文,或者禮拜經文,或者刻寫經文。在稱念經文方面,中國佛教都禮誦整部《妙法蓮華經》。日本佛教如日蓮宗則只持誦經名,如同稱念佛號一樣,不斷的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

受持《妙法蓮華經》而得到感應的事蹟很多,例如慧思大師年輕時,經常一個人在空塚間,誦讀《法華經》,由於不明義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對經卷頂禮不休。後來夢見普賢大士,乘白象來為他摩頂,因此智慧大開,以前不懂的經文含意,頓然能解。隋朝慧威禪師,一心念誦《法華經》,能通鳥語。有人因為誦《法華經》而降伏邪魔、嚇跑惡鬼;也有人因為念誦《法華經》而使自己父母超升天道。

以上簡單介紹中國八大宗派的特性、內容及修行方法,不論大乘、小乘各宗各派,在教義、修學內容、修持各方面,固然有彼此的風格,但彼此之間不是批判爭執,不是你錯我對,而是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相互的讚歎與融和,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因此,我們應做到禪淨融和、顯密融和、大小融和、南北傳融和、甚至要將傳統與現代融和,共同恪遵佛陀的慈心悲願,融和五乘十宗,修持三學而圓滿佛道。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