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三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民間佛樂與道場音樂
香港佛學院 2017-08-07

民間佛樂與道場音樂

宋以後的佛曲,基本上與民間曲調合流,也採用了民間說唱的形式,諸如寶卷、彈詞、鼓子詞等。宋代流傳下來的,如宗鏡禪師的《銷釋真空科儀》、普明禪師的《香山寶卷》都是七言句的歌詞。其講說的部分源于變文,唱的部分則源于佛曲。最早的《紅羅寶卷》(全名為《佛說楊氏鬼繡紅羅化仙哥寶卷》)中的曲牌、曲調、曲式也皆源于唐代佛曲《南宗讚》與《蘇莫遮》。元代劉居士所撰的《印山偈》、《觀音偈》、《菩提偈》,其中有側吟平吟自來吟,這些都是佛曲音樂的標識。

自從元代南北曲盛行以後,佛教的歌讚幾乎全採用了南北曲調。明成祖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編《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50卷,就是採用當時流行的南北曲的各種曲調填寫的。其中前半部是散曲,後半部是套曲。散曲中有《普天樂從《風鸞吟》、《喜江南》。《青玉樂》、《梧枝兒》、《沉醉東風》、《彩風吟》等三十曲。

從明清到近代,佛教音樂從整體上是日趨衰微了。然而,由於佛教音樂的影響,民間音樂,尤其是民間器樂和說唱音樂,卻日益繁榮。因此,佛教音樂的衰微,也可視為一個與民間音樂進一步融合的過程。

現在一般佛教音樂中所用的南北曲調,近二百曲。通常用的是六句讚,它的曲調是「華嚴會」。此外書讚還有多種,如「掛金鎖」(戒定真香)、「花裡串豆」(心然五分)、「豆葉黃」(戒定慧解脫香)、「一綻金」(香供養)等。十供養讚有三種調:一「望江南」(香供養)、二「柳含煙」(虔誠獻香花)、三「金學經」(戒香、定香與慧香)。三寶讚和十地讚的曲調是「柳含煙」,西方讚的曲調是「金磚落井」,開經偈的曲調是「破荷葉」。此外,「寄生草」、「浪淘沙」二調也是最常用的。這種曲調是頗具意味的,不僅意味著寺廟的僧人相當熟悉民間曲調,而且意味著民間音樂也加入了佛樂的歌唱。

另一類道場音樂,又稱為法事音樂或廟堂音樂,即是用於佛教道場的課誦、念經、水陸法會、盂蘭盆會、瑜伽施食焰口、道場仟法等佛事儀典。道場音樂淵源古遠,代代流傳,不容更易,具有某種神聖性。它的使用場合與傳授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保存一些唐宋佛曲樂制的歷史原貌。如現在四川峨眉、山西五台、西安、河北蔚縣、福州等地一些寺廟中,還保存著自元明流傳下來的曲調。這些曲調都是採用唐宋的燕樂風格或元代曲調編成的,其中包括詞譜、曲譜、南北曲、佛曲、俗曲,並有不少民間失傳的曲譜。

道場音樂從風格來說,有南北之分,並形成了以北五台、南峨眉為代表的兩大流派。北方五台音樂又分東西兩路,東路以河北琢鹿、宣化、蔚縣、北京、天津及東三省為代表,以演奏鐃鈸著稱;西路以山西寧武、五寨、大同;偏關、河曲、天鎮、陽高等地為代表,以曲調華麗見長。

法事音樂,一般有讚、偈、白、真言、佛號和鼓鈸六種形式。

讚,用於頌讚諸佛、菩薩之功德以及佛國淨土等的一種歌曲,歌詞多為長短句,如《爐香讚》、《三寶讚》等。

偈,用於頌揚佛教教義的一種歌曲。歌詞形式多是九言、七言、五言等句式,在曲調上除了用上下對句外,一般常以四句為一樂段。如《回向偈入《淨三業偈》等。

真言,又稱為咒,歌詞都是由梵文音譯的漢字聯成的長短句,用固定的節奏歌唱,特別應用於結壇、灑淨及仟悔、破地獄、召六道鬼魂等道場儀式中。如《奉請真言》、《燃香真言》等。

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書聲白、書梵白、道腔白等都帶有音樂旋律,與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梵白,是一種快板散腔,基本調只有一個,這是印度音樂的殘存,分快慢兩種。

書聲白,稱書腔,是另一種散板快腔。

書梵白;是《書聲白》與《梵白》的一種結合體。

道腔白,即作道教腔調而念唱的書白。

佛號,是用音樂腔調唱念佛的名號。

鼓鈸,是法事開頭和結尾的打擊樂器段落。在宋代以後的道場新形式中,它逐漸擴展到法事的主體中去,成為法事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樂器也由鼓、鈸加鐘、引碧、木魚、鑼,配以鈴、鐺子等,取其清澈靜穆的效果。但北方佛事,如瑜伽焰口中,亦有管樂器參加。

上述六種音樂的表現方法,並不是固定的,如真言有誦、偈、散板的歌唱,亦有節奏的歌唱等表現形式。而同一種形式又有幾種不同的表達方法,如鼓鈸有《鼓鈸三通》、《過街仙》等表達形式,白有直白等五種形式。加之演唱時,或一人獨唱、或二人三人輪唱,或眾人合唱。清唱,有的用笛伴奏,有的用搖鈴伴奏,有的用堂鼓伴奏等等。曲調或悠遠靜穆,或愴激揚,或如行雲流水。一堂法事,無異於一場大型的音樂會奏。



下一篇:佛教梵唄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