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三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星雲大師:律宗的修持方法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2017-02-12

律宗道宣律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星雲大師:律宗的修持方法

戒律的意義

律,指佛教的戒律。佛經裡一再強調:「戒住則法住。」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是我們邁向佛道的準則。人生道路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也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燈,有了燈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環境,不致跌倒;戒律好象城牆,敵人來襲時,可以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戒律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戒律能抵擋私欲的強敵,守護我們的慧命。佛陀即將涅槃時,弟子們圍繞著他,問了幾個問題,其中有人問道:「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做老師呢?」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戒律的老師,隨時隨地指點我們的迷津,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

律宗典籍

講戒的經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四律指《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五論是《明瞭論》、《薩婆多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毗尼母論》。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礪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懷素的東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律師的影響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關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無量無數的戒。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人民要恪守法律,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準則--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是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發諸於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兩者迥然不同。

戒,依據它的精神,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制定的法規,是聖道的根本,能生長禪定、智慧;嚴持戒法,可免于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得戒法之精神融貫於內心,產生防非止惡的功德;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那麼佛教的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如同虛設,對生活產生不了作用。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我們受持戒律,應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蘊戒體於內心,將戒行形諸於外,才能莊嚴身心,受人愛敬。

出家眾的戒律

在佛教裡,出家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應守的戒律有三百多條;出家的男子,稱比丘,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出家的男孩、女孩,稱為沙彌、沙彌尼,須守十條戒律。茲將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法的綱目簡單條列如下:

)波羅夷戒:

出家人有四條根本大戒,是絕不能犯的,犯了這四戒,叫做犯四波羅夷戒。何謂波羅夷?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犯了波羅夷罪,從此佛教不要他,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此四條根本大戒就是殺、盜、淫、妄。殺是以瞋恨心殺害眾生;盜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淫是以貪婪心行姦淫的事;妄是以不實在的話,欺誑別人,例如自己並沒有得到神通,卻說有神通;沒有證到羅漢果,卻說已經證果了。這就是大妄語。

(二)僧殘戒:

僧殘戒有十三條戒,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殘廢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戒。譬如不明真實情況,隨便誣賴別人、譭謗別人;講話不負責任,興風作浪,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等等,都是犯了僧殘罪。

不過,犯了僧殘戒,如果能懺悔,接受僧團的救護,仍不喪失比丘、比丘尼的資格。

三)不定戒:

不定,有兩條。所謂不定,指這個罪還沒有確定,尚在懷疑判斷之中。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個女人,共處於幽室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不得而知,這就犯了不定戒。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人應趕快自我表白說明;如果不老實自說,除了不能洗清罪名,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

四)舍墮戒:

舍墮,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條。例如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別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個戒。為什麼叫舍墮呢?犯了這種戒的人,他必須趕快舍離所有犯戒的贓物,不僅要把所得物舍掉,更要舍除貪心,因此稱為舍墮戒。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一共有九十條,和舍墮一樣,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舍墮是必須舍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三十條的舍墮戒,是舍去財物、舍相續貪心、舍罪的意思;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舍貪心、舍罪。犯了舍墮罪或單墮罪,如果不能至誠懺悔,都會墮入地獄受苦,因此同稱為「墮」。

九十條的單墮戒,條目煩瑣,無法一一加以說明,在此僅介紹其中一、二條。單墮戒前三條分別為妄語戒、罵戒、兩舌戒。俗話說:「斧在口中,禍從口出。」在十戒中,對於口業就提出了四條,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

所謂妄語戒,是指不明究實、胡造謠言,強不知以為知;甚至知而不言,當說而不說,也犯了妄語戒。有些人明哲保身,不管天下大亂,反正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與我不相干,這種「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在僧團裡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積極參與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五)波羅提舍尼戒:

波羅提舍尼戒一共有四條。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懺悔,犯了過錯,只要向一人懺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的信徒很虔誠,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就備辦飲食,親自帶到城外精舍去供養僧侶。但是由於精舍座落郊外,人煙稀少。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有時候會遭遇到壞人搶劫。佛陀於是制戒,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即犯了此戒,必須向一人道歉懺悔。這種不入城托缽,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即屬波羅提舍尼戒的一種。

六)突吉羅戒:

有關威儀方面的戒,屬於突吉羅戒。從身業與口業來說,稱為惡作或惡說,在戒本裡把它歸類於眾學法。眾學戒有一百條,是輕微的戒法。比如坐在椅子上,蹺起二郎腿,失去威儀,即犯了突吉羅戒。不過這是小小的戒,並不嚴重,所以叫眾學,意思即應當在大眾之中再努力學習。

如果服裝不整,或把衣服倒過來穿,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或穿著拖鞋進入殿堂,這都不合乎威儀,犯了眾學法的戒。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七)滅諍法:

滅諍法,有七條戒。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一般會引起諍論是因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到底是屬於那一類戒法,由於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諍論,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諍法來消弭彼此的諍議。

佛陀制戒的因緣

佛陀為了達到十種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謂十種利益:

一)為了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

二)藉和合清淨的僧團風範來攝受僧眾。

三)以法來調伏個性較頑劣的眾生。

四)使僧侶知道過錯懺悔以後,內心得到清淨快樂。

五)使僧眾言行有所規範而斷除現在煩惱。

六)使僧侶斷除現在煩惱,進而產生定力,斷除未來世的煩惱。

七)使信眾生起信心。

八)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

九)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長存。

十)使未來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於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每一條戒律的制定,本來都是佛陀為了隨順當時的情況,依照當時的風俗民情、因時適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誡說:「下次不可這樣啦!應該制定這樣的戒,以後不可再犯。」當時佛陀為了糾正弟子的行為,所制定的規矩,就成了現在的戒律。

在家信眾的戒律

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相當於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不殺生是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而不致去傷害別人。因此,所謂五戒,綜合起來就是一戒,即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詮釋,就是自由的意思;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有些人不瞭解持戒的精神,擔心受了戒會自我束縛,其實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試看關在牢獄裡面的人,不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嗎?像殺生,主要是殺人,現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殺人還要分屍。案發判刑,今生身系囹圄,身心不自由,來生墮落地獄,不能解脫更不自由。

所謂偷盜罪,放眼今日社會的貪汙、詐欺、背信、違反票據法、搶劫等不法行為,都是犯了偷盜。邪淫諸如妨害風化、重婚、騙婚、三角戀愛都是。妄語呢?在這個社會就更多了,只要對自己有利,能夠騙取對方的財物,則不擇手段,不惜用什麼語言來傷害別人。飲酒戒,除了會使人昏醉的一切飲料不可飲用之外,舉凡鴉片煙、嗎啡、速賜康等,會迷失人類本性的毒劑,也不應該吸食注射。

不受戒,犯了過失,一樣有罪。受了戒,好比駕駛有了交通規則,比較安全;航海中,有了羅盤可以指引;人在學校裡,有老師可指導;戰爭時,有城牆可以保護自己。所以先生應該鼓勵太太受戒,太太應該勸導先生受戒,先生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將不會在外拈花惹草;太太受了戒,先生也可以放心她不會紅杏出牆。因此五戒是維護家庭和諧美滿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進社會安寧進步的妙方。

已受五戒者,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體驗一下出家人的生活。可於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齋日當中來受持八關齋戒,為了現代人的方便,也可選擇星期例假日。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還要加受三條: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妝插花;二是不唱歌跳舞;三是不睡高廣大床,合稱八關齋戒,齋就是持過午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

經典告訴我們,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發智慧,而達到解脫。在家信徒學佛持戒,如此熏習之後,生活中自然會產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與人格自然昇華。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