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法師:《楞嚴經》簡介
.妙印法師敬撰.2014年5月為最新修訂版.
一、《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
文殊菩薩在此經中說:「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于聞中入。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此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又說:「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又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依此根(耳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七佛之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當知,三藏十二部,般若波羅蜜多第一。行深「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真如三昧行」。而般若波羅蜜之體,就是六根的「根性」。所謂的根性,總說是一個,即是佛性,即是阿賴耶識,即是身內真如,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若依六根來分,根性:在耳叫聞性(或耳識),在眼叫見性(或眼識),在鼻叫嗅性(或鼻識),在舌叫味性(或舌識),在身叫觸性(或身識),在意叫知性(或意識)。總之,總說是一,分說是六。名字雖多,但始終是說同一個東西-----即真如自性。
從理論上講,在六根的任何一根,修「根性」定,都是修「自性本定」,都是在修般若波羅蜜,都叫首楞嚴三昧法,都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能達到「從一根返源,得六根解脫」的目的。然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特別為我們娑婆世界的大眾,挑選出了耳根,作為修習般若波羅蜜的第一圓通根。而把其餘五根,從眼根,鼻根,舌根,身根到意根,都判為非圓通根而勸我們捨棄勿修。唯有在耳根修首楞嚴三昧法,才可以稱為「首楞嚴王」,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文殊菩薩在經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不過,為了幫助大家能夠深入理解,我們在此對什麼是圓通,稍作一點解釋。所謂圓通:圓是指空間方位,若見(或若體悟到)自性充滿十方,則為圓(立體球形,自性充遍十方如電磁波充滿虛空的形態一樣。)通,就是必須悟見自性或根性,或者說必須要通達到「真實」。簡言之,通,修行者必須要通見「自性」,也就是禪宗常說的要「明心見性」;圓,就是要體悟到自性十方圓明。這個圓明的「明」,不是光明的明,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明,用六祖慧能的一句話說,就是「不愚」。當知,光明、黑暗都是無明(色塵),無明不是自性(根性)。
而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唯有「耳根」處,即「通」又「圓」。反聞「聞性」,是通達自性(或根性),是通」真實」;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就是自性遍十方,行者對自性(佛性)存在的感知,圓滿無缺。
而其餘五根的「根性」,都「通」,但是並「不圓」。
例如「見性」,若依「見性」起修,則有「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道理很簡單,我們在反見見「能見或見性」的時候,感覺見性在自己的後面,而前面是色塵,這就失去了「見性在眼睛前面也同時存在」的感覺,除非轉過身來,才能再體會。而事實上,見性,本身是圓滿的,也是充滿十方的,因眼根的根結(業障),導致了自己在感覺上產生了「見性並不圓滿」的錯覺。所以,修「見性定」,不是圓通修行。說具體一點,他是「通而不圓」,那麼,在其餘四根處,修「嗅性定,味性定,觸性定,知性定」也是「通而不圓」。
特別提醒一點,其餘的六塵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大腦))法門,也就是十二種「所謂的圓通」法門,即「不通」,更談不上「圓」。
因為,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法塵:意根之妄想,是依「知性—第六意識」而起的第七末那識,即妄想:包括分別、執著和起心動念)},六根(是肉體四大,肉眼,肉耳乃至大腦),都是生滅幻化法,都不是自性(佛性)實體,若依這些生滅法為本修因,肯定是蒸沙煮飯,肯定得不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佛果,因此,他們決定不是通」真實「的法門(當然,這是對「初機」而言。)又因為,自性尚且「不通」,所以,也就更談不上自性十方圓明瞭。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本經中所謂的二十五圓通,對於娑婆世界的我們來講,只有一個是真圓通,而其餘二十四個圓通,都不是真正的圓通法門,都叫做非圓通法門。
簡言之,六根的根性法門,只有一根的根性是圓通,耳根的聞性;其餘五根的根性,都通而不圓;六塵法門和六根法門,既不通,也不圓。
所謂「七大」修行法門,依然不出「六根、六塵、六識(根性)」,只是對「十八界」另立名相的重複而已,不必贅述。
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要依圓通根「耳根」修呢?佛說:「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簡單的理解就是,依圓通根修,速度快,依非圓通根修,速度慢。快慢的差別,以圓通根修一天,能抵非圓通根修一劫,可見一斑。換句話說,從意根修行,轉向耳根修行,如同從馬車轉乘飛機一樣。這是佛陀的金口玉言,不能不重視。
依圓通根修什麼?答曰:修根性—聞性。
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世間幾乎所有宗派,在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時,大都是在「意根」堅守「真如三昧行」。所以我們看到,以禪宗和密宗為代表的任何一個宗派,開悟自性,乃至悟後起修,都沒有離開「意根」用功夫。而《楞嚴經》的傳入,開啟了般若波羅蜜「圓通修習的新時代」。在《楞嚴經》裡,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我們開示了離苦成佛、最究竟了義的修習法門----耳根圓通,這就是所謂的「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就是所謂的觀自在菩薩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而我們長久以來所堅守的「意根」,大智文殊菩薩,只用了一句話,就給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做了一個明確的交代:「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由此可見,在我們娑婆世界,一切依「意根」見性用功的理論和方法,在《楞嚴經》傳入之前,都可以堪稱第一成佛法門;而在《楞嚴經》傳入之後,自當屈居第二,換句話說,都變成了通而不圓的成佛方法。文殊勸諫,豈是戲言?
二、《楞嚴經》是魔王要毀滅的第一部經。
佛在《佛說法滅盡經》裡講:「《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覆滅,盡複不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為什麼《楞嚴經》先滅?
請看佛在《楞嚴經》裡的講述:「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hu),當處湛然。」
『然而,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shè)(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我們不難得知,《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一切大乘般若波羅蜜法)都是「真如三昧」行法,都是修真之法,都是成佛之法,都會對魔宮乃至諸多鬼神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乃至徹底摧毀。所以,魔王乃至鬼神,一定不樂意人們修這種法門,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把這部經滅掉。
而魔王為什麼先滅《首楞嚴經》,再滅《般舟三昧》這類經呢?當知,《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的區別是,在耳根修反聞自性,入三摩地,比在其他五根入三摩地,速度最快,成效最高,這就意味著,魔王鬼神的宮殿被摧毀得也最快,而且最徹底。而般舟三昧類經,特別強調在「意根」,或在「六根、六塵、六識」一切無所住處用功,而不注重一根的專注深入,主要以「無生,無所有,不二,乃至無法可住,無法可超,無法可證,無法可修」等為修學方便法。因此,速度較慢,進進退退,反復不定,雖說是比專門在耳根「一門深入」慢了不少,效果差了很多,但是,這畢竟給魔宮鬼神住處,也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所以,魔王鬼神,豈能甘心罷手?由此可見,要護持《楞嚴經》,乃至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經,絕非一件容易的事,任務是艱難的,甚至代價是慘痛的,當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非看得破放得下且真正有深入修證之智士所能為。
所謂的「般舟三昧」,即是「般若波羅密多」的另一個名字,萬不可理解成是一部「般舟三昧經」,因為已經有人曾經這樣理解過,所以稍做提醒。般舟,即是般若船,此處的三昧即是自性本定。般舟三昧,即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或者叫「真如三昧」行。因此,我們可以直接這樣理解,魔王要滅的頭兩部經,第一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二是《大般若經》。
談及護持弘揚的功德,請「行人」務必要警惕,千萬不要為了貪圖護持受持《楞嚴經》的巨大功德,而在無意之中或者無知之中,做了魔王的使者,比如,把《楞嚴經》曲解了,講歪了,搞亂了,令後人或行人無從得入「首楞嚴大定」,或根本就不能「悟後起修」,令《楞嚴經》形同虛設,有同無有,最終導致其不滅而滅。做為弘揚者,本來發心是為了護持《楞嚴經》,結果在一片真誠熱情心下,自己的習氣被魔王利用,無形中做出了幫助魔王毀滅《楞嚴經》的事情,不可不慎。一定要知道:護持,自然有功;而毀滅,罪責難逃啊。
文殊菩薩前面交代得很清楚,修習首楞嚴大定,或反聞聞自性,是阿難和我們末法眾生(文殊稱「末劫沉淪」),簡單易行的一個圓通快速成佛的法門,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令眾生快速脫離一切苦難的真實法門。
如此簡單而高級的般若波羅蜜修習法門,可是我們發現,自《楞嚴經》傳入中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歷代乃至近代、現代,真正能修這個法門的行者,我們遇到的,實屬鳳毛麟角。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無休止的研討和爭論。而此經當中,能夠被弘揚護持的部分,都是無關「首楞嚴王」痛癢的理論及其方法,其修學的核心理論部分—首楞嚴大定,真正的圓通根法門,遭到了巨大的擾亂乃至破壞。試想,若是末法時期,一切眾生,都不能或根本不會契入「首楞嚴大定」而進入實修,那麼,《大佛頂首楞嚴經》到底是滅了,還是沒有滅啊?盡搞學術名相的研討,對於自身的離苦得樂能有多少實益啊?正如文殊呵斥阿難所說:「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啊?!」有智者善思之。
在這裡謹引用玄奘大師所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以為警示:「…,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弘揚者,若真想達到「究竟通利」的程度,建議當必須依止近代我佛門龍象「楞嚴獨步」圓瑛大師和「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的有關對《楞嚴經》修學的經驗教誨和囑咐,必定比較可靠。
三、《楞嚴經》受持讀誦,護持弘揚的功德利益。
(1)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阿難,若複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複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複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此人,若)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2)受持讀誦《楞嚴咒》的利益。
第一,大利益:楞嚴咒是楞嚴王手中斬妖除魔的鋒利寶劍,是大佛頂首楞嚴王的護衛艦,是成佛作祖過程中免遭一切魔難的護身符。如經中所言:『汝等有學,未盡輪回,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第二,小利益:何謂小利益?單持楞嚴咒,對於沒有契入或修持「首楞嚴大定」的人來說,而單持楞嚴咒,其利益也是決定不可思議的。
試摘錄幾段如下:
A、「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B、『是善男子等,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等等。
佛說:「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其利益)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四、《楞嚴經》全經基本脈絡。
楞嚴法會,緣起于阿難遭遇摩登伽女之「欲難」。阿難自恨,從無始以來,一向多聞,多解少行,未全道力,於是向佛陀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修習方法或方便。也就是說,阿難直接向佛陀詢問祈求「成佛的最初修行方法」。佛陀為了讓阿難真正開悟,契入真實修行,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自性,打算給他介紹一種、不同於以往所開示過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法門,也就是娑婆世界的第一成佛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我們從《圓覺經》中瞭解到,過去佛陀所講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一般都是在「意根」上做功夫。這次佛陀所介紹的法門,與以往不同,不在意根用功,而是在耳根用功,在耳根修「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佛陀說法,善巧方便,先從詢問「心、目(眼睛)在哪裡?」開始,通過「七處征心」(實際上,佛陀一共兩次征問阿難,「心在何處?」而阿難第一輪回答,共答了七個地方。答了七處,佛陀否定了七處。第二輪回答,依然沒有地方可尋,而是被逼得走投無路,乾脆就直接回答說,「正在推測的這個思慮,就是我的心。」認妄想為心。)和「十番顯見」,讓阿難及其一切有緣大眾,莫取「妄想為心」,取眼根見性為心,最終得以明心見性,就在當下而不用經歷阿僧祇劫,就親自證得了清淨法身。
在這個過程中,佛陀讓大眾明白了,一切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生滅妄想心;悟見了,或體悟到了一切如來的秘密成佛之因或如來密因---見性或聞性。勸導修行人,一定要「棄生滅心,守于真常,令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並說:『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期間,佛陀與波斯匿王就觀恒河水的一番對話,令匿王及大眾,悟見了不生不滅的「見性」,親自驗證了自己確有生死輪回的事實。
阿難開悟自性之後,富樓那尊者,又向佛陀提出了宇宙或者十法界的起源,乃至六道輪回的問題。特別是解決了一個修行上的重大問題,那就是,「眾生覺悟之後,永遠不會再迷。」
之後,阿難繼續就如何修行,如何從「華屋入門」,成佛修行的最初下手處,而向佛陀進一步發問。佛陀哀憫當時的與會大眾,同時也可憐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於是為我們開示了『發菩提心,修無上乘,行「妙修行」路的二決定義。』
第一決定義,也就是第一先決條件: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意思是說,因地修行時,我們所堅守的那個禪定的「定體」一定要與如來果地上的那個「自性」,完全是同一個「覺性」才可以。也就是說,在因地修行,一定要依守「真心」----守「根性」或守「聞性」起修,這是成佛的第一先決條件。為什麼呢?佛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第二決定義,也就是成佛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和執著。若用「妄盡還源「來解釋的話,那麼,第一決定義,就是「一定要還源」,還源即是明心見性;第二決定義,就是「一定要妄盡」。這就是成佛的二決定義。用唯識的話就是:捨七還六。捨棄第七末那識,還歸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知性。
接下來,佛陀進一步開示阿難「妄盡還源」的下手處,那就是六根。人人都有六根,雖然行者,從任何一根下手,都可以見到自性,雖然行者,若能一門深入(或沿一根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但是,凡夫六根,畢竟不同,六終非一(在初明心見性時,六個根的根性,感覺上是六個,而不是一個。這就是六結。六結若解,成一圓融清淨寶覺,得六解還一。進而,亡一成佛。),於是就有了圓通根和非圓通根的區別。而佛陀敕羅侯羅,擊鐘驗聞性,則為觀世音菩薩開示耳根圓通法門,做了前期鋪墊。
到了第五卷,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由此可知,生死輪回的根本,是六根;安樂涅槃的根本,還是六根。修行一定要在六根處下手。明白了「一六亡義」之後,佛陀開始詢問在場菩薩聲聞等眾,他們在因地的最初修行的方法。佛問:「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於是就有了二十五聖,各自敘述圓通修行最初方便法門篇。
二十五圓通,前二十四圓通敘述完畢之後,從第六卷開始,整卷經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然後,文殊菩薩奉佛旨意,實事求是地出來講評了二十五圓通法門的不同特點和彼此差別,為阿難及我們娑婆世界末法時期的修行者,選擇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在這裡,文殊菩薩,睿智犀利,言辭不寐,肯定了一個圓通,判定了二十四個非圓通。
接下來,為了要修持這個法門,經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專門提出了修行者所必須要接受的兩個助行條件,第一必須要持《楞嚴神咒》;第二,必須要嚴持四重戒,也就是四種清淨明誨。然後,用「三漸次」,表述了修真如三昧的次第或前方便,其中包括主修和助行的方法,乃至從凡夫因地一直到如來妙覺位的五十多個位次的狀況。
佛陀為了幫助我們末法時期修行人,識別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境界,防止魔王搗亂干擾,於是又慈悲詳細闡述了修楞嚴大定過程中出現的五十種陰魔的具體表現形式。五十陰魔篇,成了末法眾生,修行楞嚴大定或修真如三昧行,乃至般若波羅蜜的照妖鏡和護身符。
最後,本經的流通分,用了極其簡單的篇幅,闡述了弘揚護持《楞嚴經》的殊勝利益和功德。
簡言之,《楞嚴經》的脈絡是,認識並捨棄妄想心,悟知見性是自己的因地真心,依耳根為圓通根,依「反聞聞自性」而起正修,悟入並堅守耳根之聞性,持咒並持戒為助修。耳根即還源,六根得妄盡(實際是意根得妄盡:一旦入聞性,狂心當下歇。)
五、《楞嚴經》的傳入。
大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705年),印度高僧,般剌密諦大師,抵達廣州,將《楞嚴經》偷偷傳入中國。當時,大師巧遇了被武則天貶罰的丞相--房融先生,房丞相當時被貶為廣州太守。於是房丞相就請般剌密諦法師,在廣州制止寺(光孝寺)和另二位法師--彌伽釋迦和懷迪,一同翻譯了這部國寶級的無上尊貴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而房丞相自己,卻親自為此經譯文進行了潤色。經典譯成之後,般剌密諦大師,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亂。因為,他潛藏出國,國王罪責守邊官吏,故速回,願以自身承擔其罪。
後來,房融丞相,把這部寶典譯文,獻於武則天。因為在當時發生了《大雲經》偽造風波,所以武則天將此經,暫時存在了宮中,沒有流通。後來,神秀禪師被封為國師,入住宮中,接受供養,有一天他發現了此經。大師認為,此經對禪宗有價值,遂將其流通於世。至此之後,中國才開始了《楞嚴經》的流通。
《楞嚴經》的傳入,實屬不易,般剌密諦大師,曾先後三次將此經試圖偷渡出國,而前兩次都失敗了。第三次,他把這部經典,用很小的字抄寫在很薄很薄的羊皮紙上,然後把經典卷起來封好,將自己的胳膊剖開,把經典置放在肉中,然後縫合傷口,等傷口長好了,再申請出關。這一次,他成功了。來到中國,再剝開胳膊,把羊皮經取出來,然後經過處理,開始翻譯。所以,此經也被稱做「血經」。每當看到此經,我們都會無比地感恩大師!感恩武則天!感恩房融丞相!感恩神秀大師!感恩一切真正護持《楞嚴經》的人。南無阿彌陀佛。
注:《楞嚴經》,歷來魔障很大,爭論頗巨,千年探究,難見定論。山僧不參與任何方式的討論,更不參與任何爭論,對於此文,讀者若有任何疑慮,敬請參閱《楞嚴經》原文,以辯是非;研習《楞嚴經》,最好不要用一個《注解》去評判另一個《注解》,徒增無益。敬諫。
妙印法師網http://www.miaoyinfas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