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七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星雲大師: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2017-02-13

華嚴宗賢首大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星雲大師: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華嚴經》的來源

談到華嚴宗的修持方法,首先須瞭解《華嚴經》。在浩瀚的經典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陀曾在七個地方,經過九次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瞭解其中的奧義,因此,傳說這部經後來被藏在龍宮裡,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看到便為龍宮的人發現,而將他趕出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憑著記憶寫下經文,此即龍宮所傳的《華嚴經》。

《華嚴經》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東晉的佛陀跋陀羅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稱《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

《華嚴經》的三時判教

華嚴宗的三祖.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譬喻,分成了「三時」:

第一時:為日出初照時,譬如太陽剛剛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來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慧光明,照諸大菩薩,所說的經典是《華嚴經》與《梵網經》。

第二時:為日升轉照時,因為光線照射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層面也不同,所以第二時又分有初、中、後三轉,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初轉」,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們轉凡成聖,如太陽出來,透過高山,射及幽谷之處,以此比喻凡夫外道;佛陀對他們所說的教義是三皈五戒、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就是阿含等經典。其次是「中轉」,為了接引小乘進入大乘,及攝化大乘根性的菩薩,陽光透過幽谷,然後普及高原,比喻眾生心量已較寬廣,可學菩薩道了;此時佛陀為他們說《解深密經》、《圓覺經》、《維摩經》、《大寶積經》、《楞伽經》等。太陽一直上升,到了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薩,佛陀為他們開示般若性空的經典,例如《金剛經》、《大品般若經》等,此為「後轉」。

第三時:是日沒還照時,這是轉攝末歸本的*輪。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下落,卻又還照高山,表示佛陀將入涅槃,開示圓滿的妙法,所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時說的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以上三時判教的方式,是華嚴賢首國師的說法,但是天臺宗的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才是最合理圓滿的。

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

《華嚴經》是佛陀教法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門,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說《華嚴經》,除了利根的大菩薩,鬼神、天龍八部等,皆無法瞭解其中奧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不能領會佛陀的說法。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言真空者,如般若中觀;說妙有者,如唯識法相;提倡頓悟者,如禪門南宗;主張漸修者,如禪門北漸。無論空、有或是頓、漸,華嚴將這些思想統攝,並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

華嚴的世界叫「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擴大生命的領域,則能證悟到生命的永恆不滅。人們最懼怕的是死亡,最厭惡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對待世界的束縛,而得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以下簡單說明一真法界的內容:

1)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的常識裡,一塊錢很少,萬億錢財才算多,這是我們認識上的差別。在一真法界裡,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一般人認為一塊錢少,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一塊錢的價值。這個「一」,不是計數東西時最小單位的一,「一」是個無窮大的數字。例如:萬法歸一,紛紜變幻的萬有,其本源卻是「一」。一粒砂石、一點粉筆灰、一個銀河系,乃至一個宇宙虛空,都含藏於「一」之中;而萬億雖多,萬億之上另有萬億,永遠有一界限。我們要培養從一粒砂石去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見識;這個「一」的涵意很深廣,必須深入體會「一」的無限性。

2)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

在我們的觀念裡,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裡,大小是一樣的。

所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正是華嚴微細相容的道理。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如同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盡虛空都可以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擴大心裡的世界。

3)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剎那,是佛教用來計算極短時間的單位,「剎那」究竟有多短?「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意思是說年輕有力氣的人,輕輕彈一下手指的瞬間,就具有六十三剎那。如果用秒來計算,一秒鐘至少有好幾百個剎那。劫波,簡稱「劫」,是計算長時間的單位,是無量數時間的代表,例如:三大阿僧祇劫。

依一般的想法,剎那很短,劫波很長,其實劫波也不算長。譬如有些動物,朝生夕死,它也過了一生;有些動物,一活幾百年,龜也好、鶴也好,它還是過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們行為所留下來的記錄,由於記錄的長短,在時間上乃有長短之別,但是在真實的生命裡是沒有長短的。譬如人雖有生死,但身體死了,生命卻不會損減,好比房子燒毀了、倒塌了,可以搬家;身體壞了,生命也要更新。《華嚴經》說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恆的、亙古不滅的。

夢,也能把很短的時間拉得很長,對禪定的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在牢獄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紀那麼長久。恩愛的人,一旦分離之後,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冤家對頭在一起,則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長短並非絕對,而是我們愛憎情緒上的分別。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裡,有並非真有,無也並非真無;汙穢的不是汙穢,清淨的也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裡,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於一念間,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華嚴宗的祖師

中國的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初祖,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五五七),陝西省萬年縣人。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其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蹟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了他以後,就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他上了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圓寂於義善寺。其一生宣揚華嚴教綱,彰顯正理,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華嚴二祖智儼大師,甘肅省天水人。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當法師,時常叫一起玩耍的同伴當聽眾,為他們說法。他出家以後,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便著作了《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其著作共二十餘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範清高。于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游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禪寺,享年六十七。

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賢首法藏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法藏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儼大師講《華嚴經》,而歸投在他的門下。法藏大師曾經協助實叉難陀三藏翻譯八十卷的華嚴,並協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譯《大寶積經》。一生中,弘講《華嚴經》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三、四十種之多。他攝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幹,融和智儼大師的《搜玄記》,完成了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所以說,華嚴宗到了法藏大師時,才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華嚴宗也由於他的弘揚而集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

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清涼澄觀大師,做過七位皇帝的老師,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他一生當中,有許多異于常人的事蹟,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他完成了《華嚴經》的注解之後,特地舉行一個「華嚴經注解落成法會」,而這個《華嚴疏鈔》落成典禮的法會,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

此外,他對戒律嚴持不犯,三衣一缽從未離身。一生不重金錢與權力,雖受朝野優厚禮遇,毫無欣喜之色。出家之後,一生未曾躺下來睡覺,夜夜盤腿打坐,每天必誦《華嚴經》,每日下午必施食給餓鬼孤魂。澄觀大師刻苦自勵並致力華嚴宗的發揚光大,為中國佛教文化開出了燦爛的花朵。

華嚴宗第五祖宗密圭峰禪師,唐朝果州西充人。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讚歎他:「能夠追隨我遨遊於毗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被贊為不可多得之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其間,又隨荷澤宗的禪師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影響後代甚钜。畢生最大的貢獻為對《圓覺經》的精闢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注解,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注解《圓覺經》的泰斗。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臺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

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華嚴宗的修持方法很多,以下歸納成四點來說明:

一)發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寺院裡,出家人每日早晚課誦,一定要諷誦這個發願文。除了唱誦,更須真正的付諸實踐。不發四弘誓願,不能與華嚴的一真法界相應,也就不能證悟圓滿菩提的大果。學習佛法重要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發四弘誓願。

二)修學普賢十大願

這也是佛門中經常課誦的,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佛住世,七者請轉*輪,八者恒順眾生,九者常隨佛學,十者普皆回向。」這十件事是大菩薩發精進勇猛心,長期不斷的修行,直到眾生度盡,自己才能休息的大願。此十大願具有深遠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燃燒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三)修學禪定坐法

華嚴也有華嚴禪定,華嚴禪定的坐法,和禪宗的打坐方法相似。只在調身、調息之後,可觀想諸佛相好,觀想華嚴智慧,靜坐到心靜如水,不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維,儘量不要讓它妄動,甚至不要思維,不要回憶,不去推理,不去盤算,進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時心胸清淨明朗,像一面清淨的鏡子,如一潭平靜的湖水。一面鏡子,如果清淨,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則無法照映出東西。我們對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無法認識事物的真正面目。

四)睡眠的修行方法

對於睡眠,華嚴宗也告訴我們一些不做夢而容易入睡的方法:

第一、睡覺之前用溫水洗腳,促進血液迴圈,比較容易睡得著。

第二、睡覺右脅而臥,佛教稱此為吉祥臥,仰著睡或覆面睡,會增加身體的動盪煩躁而不容易入睡。右脅而臥的姿勢,剛開始會覺不自在,但習慣就好,不讓身體亂動,很快就能入睡了。

第三、躺妥之後,閉上眼睛觀想光明,觀想遠遠的地方有光明,觀想眼前若有若無的光明,能在觀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會睡得很輕鬆,很甜蜜,不太會做夢,甚至人雖入睡,旁邊的人講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了然於心。

第四、蓋的被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著涼,太厚則呼吸不順暢。

我們為了走更遠的路,中途要休息,為了做更多的事,晚間要睡眠,但是不能過分貪睡,過分的睡眠,也會傷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覺的一些方法。

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能得到諸多利益,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修學華嚴之後,每天的生活,仿佛涵泳在一切智海裡,暢遊於一切時空中,讓人感到生命之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生無死,而體會生命的永恆。有關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得到靈異事蹟的記載很多,以下舉出幾個例子:

第一、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臺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讀誦超過一千餘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中,必經三、五天才出定,因此被稱為華嚴菩薩。他將圓寂時,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龍,飛遊於燭光庭宇之間。

第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臺山真容院跟隨法順和尚出家,經常在李牛穀的地方誦《華嚴經》,平日只吃嫩草樹葉。當他誦經時,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不知姓氏、來歷的人圍坐而來聽經。其中幾位送奇花異果供養他,花經久不謝,果子吃了肚子不餓。他覺得很奇怪,問他們是誰,眾人回答說:「我們都是山神,因為你的誦經法力,使本山清淨平安,特來供養服侍。」城慧比丘感到這些山神打擾了他的清修,於是遷移到別處去。

第三、後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幹,平時作惡多端,死後墮於地獄,被獄卒牽至門口,看見一位自稱是地藏菩薩的出家人,教他持念《華嚴經》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他見到閻羅王時,閻羅王問他:「你有什麼功德?」他說:「只能誦一四句偈。」於是大聲念誦剛才地藏菩薩教他的那首偈語。閻羅王聽了,就放他回去,同時地獄裡受苦的人,也因聽到四句偈而得到解脫。

《華嚴經》的內容浩瀚深廣,有關受持《華嚴經》而得大功德利益者,在歷史上的記載可說是不勝枚舉,以上僅掬一瓢法海,讓讀者略嘗法味。

輯錄自:星雲大師文集.人間佛教系列叢書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