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七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石頭同學會@香港佛學院 2017-02-14

天臺宗的修持方法

显密文库

智者大師有感于聞法的人多,證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無法久傳於世。因此,在瓦官寺弘法時,即開始教授禪觀法門。三十八歲的時候,駐錫天臺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乘的中道觀,並著述修持止觀的書籍,有《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摩訶止觀》等四種,詳細介紹修持禪定、止觀、三昧的次第和方法。

今大略介紹如

一、五悔與二十五方便

五悔:

修禪定的人,在禪觀之前,先要于晝夜六時行持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五種法門,使業障消除,身心清淨,坐禪時才能免於魔障的干擾。天臺宗對於「五悔法門「非常重視,尤其智者大師著作《法華三昧懺儀》、《方等三昧行法》、《請觀音懺法》、《金光明懺法》等,將坐禪的實相觀法,與禮佛、懺悔、誦經結合在一起,使修行易得三昧。

二十五方便:

是天臺宗修持止觀法門的「前方便」,藉以開發善根,易得正定。二十五方便通於一切禪慧方便。然而,隨各種觀法的不同,「方便」亦隨之而不同。「二十五方便」在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如《釋禪波羅蜜》、《小止觀》等,都有記載,據說智者大師撰寫《小止觀》的因緣是由於其胞兄身罹病苦,為了兄長的延壽,以及未來佛子禪修的必要而著作,內容說明修持止觀禪定之前,要先有二十五種的準備。

以下列出二十五種的方便法門:

具備五緣:衣食具足、持戒清淨、閒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識,這是修習止觀的基本條件。

外訶五欲:消除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等,摒除外塵的干擾。內棄五蓋:棄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慮等五蓋,使內心不起障礙。

調和五事:調和身心,使之不饑不飽,不節不恣,不寬不急,不澀不滑,不沉不浮。

勤行五法:精進不懈,進行五法,即:樂欲(樂觀積極)、精進、正念、巧慧、一心。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禪定的預備工作,也是方便入門的法要。

二、三種止觀

天臺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種止觀。

止,是停止、止息,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於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觀,是觀想、貫穿,即止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

「止」,為靜態消極的「不造作」,也就是「禪定門」;「觀」,要觀想緣境、觀想光明,為動態積極地再用功,屬「智慧門」。此二者如車的兩輪、鳥的雙翼,是求道者修禪發慧的要門。

修持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事業,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每天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安靜下來,檢討一天的所作所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獨處的機會,讓身心安靜下來,對工作做一整體的計畫。一個月,乃至一年,能撥出幾天的時間,實踐止觀法門,使我們的生命層次更上軌道。在生活中,不怕面對複雜、辛苦的事情,由於我們有了止觀的功夫,就能轉變心境,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修持止觀法門,有無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漸次止觀

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有次第的引導行者,由淺而深,漸次進入禪定觀心的階次。歸納起來可分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學禪定;再向上進入無漏道,脫離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門,以行菩薩道,同時不忘更修觀法,破除空、假兩邊的執著,而證入實相無為道。

不定止觀

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弘揚的《六妙門》而修習。「不定止觀」不分別階位,有時修頓、修漸,有時更前、更後,有時修真、修俗,或互淺互深,或兼事兼理,乃適應眾生根器而開出的法門,但是仍然以數息觀為最主要的方法。

圓頓止觀

是《摩訶止觀》所揭示的修持法門,最初以「實相」為止觀的物件,隨著解行用力,而到達始終不二、三諦圓融的境地。不同於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的修法,是智者大師晚年在荊州玉泉寺所宣講的實踐法門,也是大師思想、體驗最為成熟的著作。其修持的次第為: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此中所謂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學三昧,也就是天臺另一種修持方法的四種三昧。

三、四種三昧

《摩訶止觀》所教示的法門,是最高極致的「圓頓止觀」。在此書中所談到的「修大行」,指的就是「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種三昧。這四種三昧是天臺實踐論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門。

什麼叫「三昧」呢?就是「正定便」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便」於一處而不妄動。

以下簡單說明:

常坐三昧

又叫一行三昧。依據《文殊說般若經》而修持,以九十天為一期,獨自一人,或與大眾共同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佛名聖號,心意集中一處,觀照真如法性。但是所觀照的物件,因人而異。慧遠大師是以阿彌陀佛聖像為所緣境,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為所緣境。實踐常坐三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

常行三昧

又叫般舟三昧。依據《般舟三昧經》所修的三昧,獨自一人,以九十日為一期。九十天當中,不可以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行走繞佛,累了只能站立片刻,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口中誦念阿彌陀佛聖號,心意觀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好。若精進不懈,三昧成就時,能在定中見到十方諸佛顯現於前,所以又稱「佛立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又可分為二種)

方等三昧

依《方等陀羅尼經》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為一期,在道場內誦持陀羅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一旋一匝,疾徐適中。旋咒已,端坐思維,觀實相之理,觀畢複起旋咒,如此反覆實行。

法華三昧

依《法華經》所修持的三昧,以七日或二十一日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禮拜、懺悔、繞佛、誦經、坐禪等。

非行非坐三昧

可依隨自意三昧、覺意三昧修持,不限時間長短,以七日或二十一日為一期,人數以十人或更多的人共同修持。這是比較適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門。

四、十境與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天臺宗修持「圓頓止觀」,於預備條件的二十五方便修成之後,為正觀對象之軌範的十種觀法。其觀法譬如車乘,能運載眾生從生死苦域,趨向涅槃的安樂境界。觀不思議境:觀察吾人陰妄的一念,具三千諸法,其相狀超越思議分別。其境有十種,即:陰入界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十境,為十乘觀法所觀之境,又名「止觀十境」,或「十種觀境」。即:陰入界境: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為作觀對象。

 煩惱境:針對貪、瞋、癡所起重惑,對境作觀。

 病患境:因四大不調或其他原因而招感病痛時,觀病的病相、病因及對治的方法等。業相境:簡稱業境。觀以上三相,皆由往昔善惡業的招感、現行,坦然以對,無怖無瞋,無喜無憂。如此明朗作觀,其相自然消除。

 魔事境:因為能觀「業相」,並且努力消惡,或招感天魔等外魔的怖畏,用種種方法前來擾亂。此時須以「死「的覺悟作觀。禪定境:「作觀「除魔之際,真智尚未顯發,若起四禪、十六特勝等各種勝境,此時若耽著勝境,即成止觀障礙,故須覺照以觀諸禪。

 諸見境:隨觀法的漸進,生出「相似真理「的見解,或因聞法而產生「相似妙悟「的智解,此皆偏邪,亦成止觀障礙,須以「觀諸見「為對治。

增上慢境:觀前境而知錯誤之際,或誤以為入「涅槃」,遂起慢心而成止觀大障礙,此時須以「觀增上慢「為對治。

 二乘境:「見便」與「慢便」靜止,又易滿足于小乘心志,偏執於「空寂」之境,遂墮於二乘,須以「觀二乘」對治。菩薩境:耽樂二乘的偏執心靜止後,易產生「藏、通、別」前三教的菩薩境,此亦止觀障礙,須以「觀三教」為對治。發真正菩提心:修行者諦觀不思議境尚未成功,易起懈怠心,故鬚髮慈憫心,立四弘誓願,簡括之,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善巧安立止觀:善巧方便運用止觀法門,將心安住于法理之中。破法遍:以智慧破除對一切諸法的執著心,而獲得解脫。識通塞:意思是說,能清楚認識通往真理的方向,並且了知妨礙修道的原因。如果在「破法遍」中,無法契入「無生」之理,則必須仔細檢討修行的「通」、「塞」,並且努力排除障礙。道品調適:又作修道品。修行者雖然已經明瞭法門的通塞得失,但是仍然無法進步時,則必需一一調適,選擇三十七道品中適合自己資質能力者,專致力行。對治助開:在實踐行持中,如果生起「障道「外緣,無法開啟圓理時,必須藉助「道「的行持,以去除「事惑、煩惱」,例如以修行六度波羅蜜作為資糧,而增加正觀的開顯。知次位:修行者容易患的毛病是「未得,認為已得;未證,認為已證」,在境界上生起傲慢心,因而失去功德。所以,清楚明瞭自己所證的次位,是非常重要的。能安忍: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對任何順、逆境界都必須安然不動,才能成就道業。無法愛:又作離法愛。對於努力精進修持而證得的十信「相似位」,其最後殘留的法愛、執著心,都要舍離,才能進入中觀實相。

以上所介紹的天臺宗實踐法門,大多以修持禪定為中心。此外,有一種受持《法華經》的法門,或者誦念經文,或者禮拜經文,甚至一字一拜,恭敬虔誠;或者刻寫經文。在稱念經文的方法之中,中國佛教方面,大部分禮誦整部的《妙法蓮華經》;日本佛教方面,有的卻只持誦經名,如同稱念佛號一樣,不斷的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就是日蓮宗。

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的義理能建立嚴密組織,有系統加以闡發的,當推天臺法華為第一。天臺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繼而諸祖相承,紹隆宗風,所以天臺無論在修行或治學上,都能獨樹一幟,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之一。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