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九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
jing皆大歡喜的部落格 2017-03-11

http://www.zgfshls.org/upload_files/article/53/755_20160421090447_5d6ji.jpg

前言:

若曾經在寺院或道場用齋的人,也許會有過堂的經驗,甚至是行堂的經驗;然而,有關過堂、行堂的規矩,是不是在過堂、行堂之前,就已經學習並瞭解清楚了呢?或者是看旁邊的人怎麼做,自己跟著做呢?有同學向法師請教了這個問題。感恩法師慈悲,在某次《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課程中,特別就此主題,詳細地說明。但畢竟各個道場的規矩不盡相同,讀者仍應遵循各道場的規定,這也是法師在上課時,再三強調的。以下是後學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聽法師講述此主題,根據上課錄音內容,記錄出來的(節錄),並加上課後私下請問法師所整理而成:

我們今天就是雖然跟我們課程沒有很直接的關係,不過因為也要回答我們先前的問題,然後還有一些時間,想說因為剛好同學問到「過堂」的部分,那我們就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介紹一下。各位有參加過寺院或道場的過堂的?有沒有人沒有參加過?大家都參加過,所以各位都會過堂了吧?(同學答:「看別人做!」)

其實我現在可能跟各位介紹因為我也已經我們後來都是吃缽飯,缽飯跟這個又不太一樣。我83年受戒的時候是一場戒會三十天,只有兩天吃缽飯;我們現在的受戒是天天吃缽飯,剛開始教你之後,就天天吃,就跟我們現在的這個過去的過堂不太一樣。所以我就用這個不算太清楚的記憶,跟各位介紹一下。因為其實也都會改變,我83年受戒的戒師父所教的,到92年在戒會裡面,同樣的師父,在講的其實又不一樣,因為為什麼呢?就是環境因緣都一直在改變。

過去,在殿堂裡面是不能講話的,包括齋堂,只有方丈和尚,還有糾察師父可以講話,所以我們在過堂的時候,一般是不能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不可能可以開口的,也不能用眉目示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是這樣子。但是現在現在的過堂就不一樣了,我後來在想,這個原因為什麼呢?

以前我們的過堂很細,現在都沒有這麼細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以前過堂的時候以前好像台灣傳戒也沒有傳得這麼多,現在開放了,中國佛教會開放之後,各個道場自己可以辦,傳戒很多。你常常傳,傳戒一傳,至少也要三十天,有的還傳六十天,你是不是需要許多的義工,尤其是行堂的、大寮的義工,都需要很多。這樣一來就是比較頻繁。

因為很多人這邊護持,那邊也護持,會煮的就是那一批人。他可能這個道場、那個道場跑,所以變成說人力有限,所以到後來我們的行堂,都是變成戒子自己下去行堂,就是臨場上陣,所以就沒有辦法像以前這樣,這麼嚴謹細膩。大家都是我看你、你看我,都是小聲講話,這樣比較多。而且每個道場它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變化。

我們就先簡單地跟大家介紹一下,可能如果說你們自己有依止的道場的話,我們一定要以自己依止道場所教導的為主,不然就會生起煩惱。這種事情屢見不鮮,不管是寺院的規矩、佛門行儀,你就是依止哪一個道場;或者是我們也不要說依止什麼道場,你甚至就是我不是依止這個道場,但是我來這個道場參加活動,我來這個道場做義工,他怎麼交待,我們怎麼做,這樣彼此都不會起煩惱。像包括梵唄學習也是一樣,沒有一個道場,唱調、板位打得完全一樣的,不可能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看得開,不要學了一樣之後,緊抓著不放,一定要去糾正別人。這樣子自己起煩惱,別人也活不下去。那廢話少說,我們就先講。

「過堂」就是「過齋堂」,我們佛門裡面所謂的專業術語,我們叫「名相」,就是吃飯的意思。一般我們正式的過堂是要排班過堂的,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都是要照排班來的。那排班,一般如果在家是參加活動,像戒會或者是法會,我們都會念佛號來進堂;如果說是出家,可能就是聽打梆子(雲板),打完之後就陸陸續續靜默地進來。進來之後因為各位都過堂過,所以就用模擬想像這個畫面。

通常我們中間是空的嘛,因為這中間是要給方丈、住持,還有糾察師他們走的;可是兩邊就像現在各位這樣,是對面的。進了齋堂之後,我們一樣是對面站,然後一直念佛。念佛的時候,我們在行進之間,都是要垂目的,不能東張西望,進來也是。

就是念到最後的時候,糾察師父他會走在所有大眾的最後面,因為他就像我們現在的風紀股長一樣,管理秩序的,所以他走到最後面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進堂來,因為有的齋堂是幾百人的,我們總不能維那邊敲引磬念佛,邊墊著腳這樣看來看去,不行。所以就是糾察師父走在最後面,進來的時候,他等於是最後一個進來了。

所以最後他進來,他會到中間的後面,前面是方丈站的,他會在中間的後面合掌,維那就是現在師父這邊的這個位子(即面對齋堂東班第一個位子),他一看到,就會佛號煞板。煞板之後,大眾向上一問訊之後,就坐下來。我們進堂的時候,過去傳統的寺院,有的是長條桌,長條桌的話,我們就是進來就好了;如果像現在很多是凳子的,凳子的話,我們就是統一,大家都統一,左邊進,等到要離開的時候,右邊出,這樣才不會說擠來擠去,我從那、你從這。

大部分我們在受戒的時候,一定會過堂嘛,所以各位可能也都搭縵衣。我們左邊進來之後,進來之後,這個衣要撩起來,因為衣不能坐,可是海青要坐下。

剛開始在道場過堂的時候,總是特別緊張,為什麼?因為引禮師跟引贊師父走來走去的,好像員警一樣,特別地讓我們惶恐不安,所以我們每個動作就會很緊張。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動作,各位要注意一下就是,你可以把這個衣稍微撩開之後,手稍微把海青後面順一下,為什麼?我們海青通常都非常薄,你一不小心的時候,海青就會在椅子外面了;如果是單椅的,師父會在後面走過時,給你拉一下,「海青收進去」。單著海青時,有時候我們坐下來沒有注意,所以通常我們就是,手把它劃一下,它比較不會不小心一飛就飛出去。

我們要進來坐的時候,因為你一坐下去的時候,有時候後面拉太緊,你整個這個就綁住,很不舒服,所以我們這邊撩一下之後,這邊順一下,讓它不要飛出去。然後已經進來了嘛對不對,然後要坐下去,稍微提一下這兩邊(指海青兩邊腋下處),就是中指稍微提一下這兩邊,坐下去的時候,你才不會一坐下去,後面坐得太緊,這個整個拉住,就不舒服。

坐好之後,我們的腿,就是原則上,腿不要因為有的時候有那個桌布,我們腿就不自覺就會往前伸,我們就是九十度;然後坐的時候,以前我們都說坐椅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我想現在不能這麼說,因為現在的椅子也都不一樣,有的就是一個板凳,有的甚至是這樣的一個椅子(指有靠背的椅子)

原則上,其實我們就是不要整個臀部坐住,你大概坐我們臀部的二分之一,為什麼呢?你整個坐住的時候,你到時候站起來,不容易站;如果我們沒有全部坐住的時候,我們大腿跟還是活動的,然後起來的時候,很容易起來;還有就是我們整個坐住的時候,大腿壓住,如果血液循環比較不好的時候,腳容易麻,結果人家過堂完了,要出班的時候,你卻站在那邊不能動,因為腳麻,來不及給它活絡了。所以這個也要注意!

然後坐下來之後,一般如果我們是參加活動的話,我們會有名牌,我們就整理一下,衣有沒有弄好啊?然後這個(指縵衣上的扣環)有沒有跑到下面來了?全部都弄好,整理一下。坐的時候,雙腿是垂直的,你也不用一定要緊閉的,就雙腿垂直九十度這樣子,腳是前八後二(約八吋、二吋),就是一個八字型的這樣子,這樣坐比較穩。

然後衣要蓋住腿,因為你不蓋住的話,有時候不小心甚至海青都掀出來了,就看到裡面的褲子,很不好看。然後坐下來之後,就把我們的衣整理一下,領子弄一下,名牌弄好,看是不是歪掉了。會有一點整理的時間,因為我們在寺院裡面,動作都是要很穩定沉穩地、很莊重的。

(法師帶了碗盤等道具作示範…)

菜是放在中間,各位看到的,中間放盤子,然後左邊呢現在是我的位子,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每個人都有一套,但是因為我們環境有限,而且各位有經驗就還好。我們坐下來之後,它是這樣子放的,左邊是飯碗,右邊這個是湯碗;筷子是細的一端在左邊;然後通常還會有一張衛生紙,但是現在也常常沒有,或者它一張非常地薄,有的時候用過水果,手會弄得很濕,我們就自己口袋裡多準備幾張。(參考【圖1)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1/f_8187981_1.JPG

菜盤,其實它已經就是放靠近我們了。那兩個碗,它不是緊密的,它要開一點,因為待會拿的時候,比較好拿。我們坐下來之後,就先不動,也不要忙著看菜,「今天吃什麼?」要斂目垂神。坐下來之後,要做什麼?就是要開始唱「供養偈」。如果在家眾,參加法會、活動、戒會的話,它通常會再放一張「二時臨齋儀」,內容是「供養偈」跟「結齋偈」,會放在桌上或下麵的抽屜。

大家坐定之後,維那就起腔,當起「供養」時,當一般這個時候還沒有合掌,我們初次參加這些活動都會很緊張,一聽到趕快合掌,一般是維那起腔後,上板法器(犍椎)開始下時,大眾一齊合掌接腔。當然現在有一些梵唄,他們是在維那起腔後拉到尾音時就開始合音,也有,就看各個道場。

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維那要起多長啊?你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接所以就是在法器敲下去,因為法器一敲下去之後,那個拍子的速度就底定了,就開始有固定的速度。所以一般我們是在法器一敲下去,然後就合掌,「供養~清」,「清」的時候,大家就合掌。現在我們是講一個各位還是要照你們道場,再三強調,然後唱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後放掌,手掌輕覆在大腿上,然後一樣是斂目。

在我們唱供養偈的時候,行堂就會趕快發菜啊、湯啊、飯啊,趕快弄好。然後唱完之後,維那會唸僧跋,「佛制弟子,食存五觀」,唸到「各正念」的時候,大眾就合掌,齊唱「阿彌陀佛」。然後維那,或者是方丈師父,或是上座的和尚,會講「請開動」,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用餐了。

如果說有打齋的人的話,那就在維那唱完僧跋,就是「各正念」之後,糾察師父就會於香案前長跪,開始唸,今天有什麼什麼,誰打什麼齋,「供眾」,然後大家才「阿彌陀佛」,然後開動。

「請開動」之後,我們首先用左手的食指跟中指,押住筷子的前端(細的一邊),押住的時候,它尾端會翹起來,然後用右手的食指、中指順勢把它扶起來。(參考【圖2)扶起來之後,把它反轉過來(為了待會兒端碗的方便)。至於菜盤,因為它已經靠近我們了,所以不用拿進來,可是如果桌子較深,菜盤離得較遠,你可以先收進來。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2/f_8187982_1.JPG

先將左邊的飯碗收到菜盤右邊,左手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托住碗。右手拿筷子,壓住海青或衣袖。(其實到後來都是反射動作,因為你從左邊比較順,如果你先拿過來這邊的話,這是不是卡住一個碗,那我們再拿,不方便。)然後再收湯碗。(參考【圖3)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3/f_8187983_1.JPG

絕對不能五爪下山(指用五隻指頭抓著碗口),因為師父一定會看你這一個的(…「快!趕快拿進來!」看師父還沒有經過,趕快兩下子。)

現在是左邊湯,右邊飯,中間菜盤,然後我們就開始用。水果待會再講好了,如果有水果的話,通常是會放在這個位子(參考【圖1】水果未收進來前的位置),那就可以開始用了。

過去,一開始的時候,要先喝一口湯,然後再吃飯,現在好像都沒有喝一口湯了。吃飯就是要先三口,大家知道,哪三口?(同學答:「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對。這三口,是小口的,因為這是表法,不要說三口就沒飯了,那菜要怎麼配,這是表法,各位記得。

如果說我們看到這個菜跟飯,實在是太多了,那我們就先不要動,所以一開始行堂他會先來退菜飯。因為有些人他胃比較不好,實在沒辦法。但是有些道場是不給退的。退菜時,比如說這個菜,我只要一半,你就比劃一下,他就大概知道,你要去掉一半或者去掉三分之一,就先拿起來。但是絕對不能我這上面有四樣菜,然後我吃了紅蘿蔔之後,那海帶我沒有碰,趕快給我拿走,不行。必須要我們完全沒動過的時候,才能退菜,只要你一動菜,雖然你根本筷子沒有碰到它,還是不行的,這個是一個原則。

那我們就開始吃。我們喝了一口湯之後,然後就吃飯。我們菜呢,吃菜要先把菜拿到飯碗裡面,我們一般沒有說菜直接拿到嘴巴,要先拿到飯碗裡面,才吃。另外,「以碗就口」,而不是「以口就碗」,什麼叫以口就碗?像這樣彎著背、低著頭扒飯,就不行。我們的身體保持正直、放鬆。如果太緊張,就吃不下去,真的已經沒有胃口了。就這樣,吃完之後,我們要喝湯。

喝湯,現在沒有要求一定先吃飯,過去是先用過飯才喝湯,先把湯料夾到飯碗裡,然後再把湯順著筷子,倒到飯碗裡。總之,就是不要弄出聲音來就對了。如果直接湯跟料一起用倒的,它會乒乒砰砰,甚至濺出來。所以我們就是只用飯碗,湯碗是喝第一口時用到。

用過餐後,因為早齋吃稀飯,碗會黏稠,就要添開水,盪過乾淨喝掉。以前只是早齋有,中午因為有湯,湯比粥清,用湯水把碗盪淨,就可以,但現在午齋也有加水。因為筷子在攪盪的時候,會很大聲,所以我們會留一片菜葉在盤子裡面,等加水之後,我們就用菜葉,把碗盤弄乾淨,然後再喝掉。

然後這衣,左手的這一片,如果你覺得這一片隨時會滑下去,然後你又沒有用夾子,我是不習慣夾,因為很難夾得平。那麼,你可以將內側這片向下拉。我們平常是在這一格,就是第二條橫的地方(第二條橫的地方,你站起來的時候,剛好是跟你的下襬是平的)。可是你吃飯的時候,你這樣子就是很容易它會往下滑,所以我們往裡面一拉,差不多各一半長,這樣,就不用擔心它會向外側滑落。

所以我們說在佛門裡面,吃飯要很優雅、很有威儀的,拿碗筷,就像「龍含珠、鳳點頭」。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托住碗,就像龍含珠。鳳點頭,舉箸時,筷子的夾放就像鳳點頭。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其實各位只要把握一個原則,你只要正直放鬆,看起來就非常優雅了,而且也不會乒乒砰砰的。

有的時候,因為過堂的人太多,坐得很擠,我們可以把手臂靠著身體,不用夾緊,不用那麼緊張,就是靠著。為什麼呢?這樣自然不會手臂向兩邊往外伸張,因為那樣很容易會碰到別人,造成別人的不方便。

接下來,如果我不夠吃呢?剛才我們講退,退一定要在一開始退,不能說我這個沒有吃到,那我先吃別的,等行堂來再退,除非是整顆的水果,我沒有動它,那沒有關係。用餐尚未結束的時候,如果需要放下筷子(譬如:喝湯、吃水果),還是一樣放橫的。(參考【圖1】筷子的位置)

至於這一張衛生紙,我們可以依方便處理,沒有一定要放哪裡,因為有的時候,夏天開電風扇,你筷子一拿起來,它會被吹掉。這部分就沒有規定,而且現在很多道場它是不提供衛生紙的,如果需要就自己準備。

我們剛剛講過退的,如果現在要加,怎麼加呢?如果是湯的話,我們就拿到前面,左前方來。行堂的人看到的時候,他會過來,因為從放的位置,他就知道你需要的是飯還是湯,還是要開水。(參考【圖4)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4/f_8187984_1.JPG

現在如果我要湯也要料,各位聽清楚,就是湯跟湯裡面的料,我都要的時候,你就只要跟他比劃,比如說我要半碗,你就用筷子在湯碗裡指示你需要的量的高度,沿內側畫一圈。(參考【圖5)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5/f_8187985_1.JPG

如果我現在只要料不要湯,你就把它(指筷子)豎直,然後要多少的量(可能三分之一)(參考【圖6);豎直他知道你只要料;如果今天你只要湯(你看我們真的要求也蠻多的,所以規矩也這麼多),你只要湯的話,那怎麼辦呢?不要料,你就放平,就是我只要湯不要料,你放平之後,你還要再比劃一下,我要到哪裡。(參考【圖7)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5/f_8188005_1.JPG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6/f_8188006_1.JPG

如果我可能要半碗,我們在齋堂裡面,我們說過我們不能眉目示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能這樣子。各位知道全部都用這些示意的,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如果都要的話,湯、料都要,你就只要比高度就好,我需要多少。如果只要料的話,我就豎立的,然後再比多少。如果說你只要湯,我們就劃平的,在碗口,平的,然後要多少這個是湯。

如果要加飯呢?飯我們就放到菜的前面,但是比如說這個是桌緣,但你不要放太前面,再前面是放開水的,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因為現在好像也沒有講這個了。就是開水的時候,人家拿過去就會有的時候他是要飯,他要飯,他也放到開水的位子,「飯飯飯」,他就會來了,因為現在許多都是匆忙上陣。(參考【圖8)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7/f_8188007_1.JPG

添加飯時,一樣是默然指授,你需要半碗,就指到半碗的高度,或者是三分之一碗。基本上,我們不要拿我們的筷子去戮那個(或指授)行堂的人的菜或飯或是湯,因為如果不小心碰到,也不衛生。

如果要加菜的話,比如共四樣菜,其中一樣,我覺得不夠,我還要,怎麼辦呢?你不要把它吃光,你留一小塊,你就留一點點,然後他來他知道,他知道你要什麼,你就指那一個(以豆腐為例,就用筷子指自己盤子裡的豆腐),因為你如果全部吃光,你沒得指,你只能指他盤子上面的(儘量不要這麼做)

還有一個原則,各位可以的話儘量持守,但是也不要壓力太大,就是「動口不動手」。什麼叫動口不動手呢?就是嘴巴在咀嚼時,不要同時夾菜飯,等吞下去之後再夾下一口。才不會嘴巴忙、手也很忙,這樣看起來也不是很好看。可是如果是吃飯比較慢的人,這樣的方式,恐怕還沒用完,人家都結齋了。所以我們就是動作儘量細一點就可以了。

現在的供養很豐富,如果還有包子、饅頭、麵包、蛋糕。怎麼吃呢?通常像饅頭、麵包類,裡面沒包餡的,我們也不能拿起來就啃,不能這樣吃。要把它撕成碎塊,小塊小塊,放到碗裡面,然後再一塊一塊夾起來吃。包子類的,因為剝開的話,裡面的餡會掉落,就不剝。而是整粒放到碗裡面,先拿起碗,再夾來吃。如果有飲料,是鋁箔包裝,可以直接用吸管喝的。如果是罐裝,像易開罐,又沒有附吸管,可不能仰起頭來,一飲而盡,不能這樣喝。這一種,就要倒到碗裡面,再拿起來喝。

再來是水果。如果有小碟子的話,它會放在這裡(參考【圖1)。不過有些道場它水果是不這麼處理的,水果它不會另外弄碟子,就是一個菜盤還有兩個碗,沒有多的碗盤。這種狀況,如果是帶皮的,比如柳丁或是橘子,它會直接放在桌上,也是一樣放在右手邊這邊。如果是需要削皮的,就會在我們差不多用完齋時,才出水果,直接放到碗裡面,不會另外給一個小碟子。

用完齋之後,準備要收拾了。我們還是一樣,從左邊開始,所以你只要記得都從左邊開始,你就所向無敵了,因為這個手勢是最順的,都從左邊開始,一樣將筷子反轉,押住海青或縵衣衣袖,接著將左邊的碗拿到右邊,疊到右邊的碗上。接著,菜盤拿到前方右邊,然後飯碗過來在左,最後,當然如果說還有小碟子的話,我們小碟子就放在就是扁的放扁的這裡(即放在菜盤之上)(參考【圖9)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9/f_8188009_1.JPG

最後是筷子,因為我們目測不是這麼準,你可能放得太過去了,超過前方桌緣,不小心行堂的人一過,一碰到,整個碗掉下去,那就弄破飯碗了。所以當碗盤擺好之後,我們就用筷子,與垂直線差不多三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間,沿著桌緣從左到右劃一下。(參考【圖10)當碗盤放得太出去的時候,這一劃,就會推進來,這樣,行堂的人不容易去碰到。之後,我們就把筷子,直的,放到碗跟盤子的中間。(參考【圖11)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1/f_8188011_1.JPG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4/f_8188014_1.JPG

之後,一樣把手放在大腿上,默念佛,因為通常我們在用餐的時候會放佛號,或者方丈師父會有開示。

這衛生紙,以前我們衛生紙都是放在碗裡,後來我們接觸的一些老和尚,他們說不行這樣放,要放在桌上。因為這衛生紙,你可能不只擦過嘴,如果吃到辣的、熱的,還會流鼻涕,這鼻涕、口沫可能會有傳染病,放到碗裡,恐怕會傳染,不衛生,所以應該放在桌上,不放在碗盤上。(參考【圖11)

維那師父看到大家都用得差不多了,其實也不是維那師父,一樣是糾察師父,糾察師父會看、會巡,他看大家都用得差不多了,他一樣又站到中間來,一合掌,維那就知道要結齋了,就起腔唱結齋偈。

唱完之後,我們要起身的時候,各位要注意一下,有時候,你一下子起來的時候,頭會暈。這個時候,我們只坐臀部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大腿根部是活動的,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可是你起來要出力的時候,要用雙手的食指跟中指,稍微壓一下桌面,壓的時候,身體稍微一前傾,就站起來了。起來之後,我們剛才講,左進右出,就是從右邊出來,如果我們是單椅的話,單的板凳,就這樣出來。這樣起來,一樣是可以很莊嚴、很整齊,大家就是都一個姿勢這樣起來,問訊後,念佛出班。

至於「行堂」。原則上,即使是幾百個人、上千人的寺院道場,如果是非常老練的行堂,他那動作是非常快的,可能你進齋堂時,碗盤都是空的,等唱完供養偈,已經都打好熱呼呼的菜飯了。但是如果人力不足,時間比較緊迫,那可能會先打好菜。但在冬天,像大陸冬天很冷,如果菜飯都先打好的話,等到唱完供養偈,菜飯都冷了,湯也冷掉,這樣子對腸胃不好。所以,縱使預先分好幾樣菜,但是飯跟湯一定要是熱的。

因此,行堂者會在大眾排班入堂前,會先擺好碗盤的位置(參考【圖1)。之後,有一些菜可以先打好,飯跟湯要熱一點,就慢一點打。

如果行堂正在打菜時,大眾已經要進堂了,這時候,行堂的人就先停下手邊的工作,退到兩邊等候。避免碰撞,把菜飯給弄翻了,這樣就非常不理想。所以通常打菜,時間都是會算好的,什麼時候進堂,在進堂之前,就先準備好。等到全部的人進來,問訊,坐下,然後維那起供養偈,「供養~清」,「清」下去之後,大家合掌開始唸,行堂也才開始繼續打菜。有經驗的,供養偈唱完,全部熱湯、熱飯就全部打好了。

開動之後,首先是退飯菜,行堂準備空盤,讓飯菜太多,用不完的,可以退。一會兒之後,就添加飯菜,最後是開水。

等大眾用完,碗盤都收拾好了。(參考【圖11),唱結齋偈的時候,就是「薩多喃」,行堂就開始撤碗盤,有經驗的行堂,動作很俐落,唱完就撤光了,桌上空無一片。

撤的時候也是從排頭,第一、先收垃圾,接著收碗。其實這都是很科學的,為什麼?因為最順手。第三是收盤子,第四、收筷子,如果有「二時臨齋儀」,就之後收。最後擦桌子,抹布一遍過去,翻面,再一遍從排尾擦過來,就全部乾淨了。或者第一遍抹布是用肥皂水,第二遍是清水,一樣從排頭,這樣就要二位人力。(參考【圖12)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5/f_8188015_1.JPG

(同學問:請教一個問題,我們那個寺院裡面那個五觀堂,就是吃飯這個地方,為什麼是供養彌勒佛,不是其他的佛菩薩,是有什麼典故嗎?)

法師答:有啊,這是中國的寺院才有。在寺院的齋堂中間,彌勒佛後面的位子是方丈、上座位。某日,在過堂的時候,有一位胖和尚,肚子大大的,穿得破破爛爛、邋邋塌塌的,自己就坐到上座的位子。糾察師父(糾察師父就像風紀股長,負責管理秩序),他一看到,「哎呀!好大的膽子,居然和尚沒有來,你就給我坐上去。」

一般糾察師父,我們說扮黑臉的,通常比較酷一點,就拽著這個胖和尚的耳朵,要把他拉出去,結果拉拉已經走到門口了,糾察師一回頭,這耳朵被拉得好長,怎麼胖和尚沒有下來,還好端端的坐著,這才知道胖和尚不是普通人。

後來知道胖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之後,齋堂就供彌勒菩薩。這是只有漢地、中國的寺院才有這樣,因為是中國佛教的典故,如果你去南傳或藏傳的寺院,就不會有這些,就是紀念這個典故。

(法師:下是問題…)

▲如果是出家眾,會加洗缽水。我們剛才說熱開水不是把它弄乾淨嘛,可是這個洗缽水的話,它不是開水,它是要供養的,供養出去的,所以就是洗了之後,以此洗缽水,如天甘露味,是要供養其他的,所以這個就不喝了。

▲過去到台中靈巖山參學,上妙下蓮老和尚很重視威儀,像我們吃玉米,玉米我們通常能夠把它一支折成三段,或者是兩段,可是還是蠻難啃的嘛。他們就有本事,把它切成小塊,你夾起來就是一口,所以你不會看到有人拿著一節玉米在啃。
如果水果比較大的話,也都會切成小塊,就是剛好入口。若不是這樣,你是不是持筷子要很會拿,對不對,要不然你就要戳,這都不雅觀。甚至像柳丁,他會把皮跟肉之間,稍微割一下、劃一下,你在吃的時候,有條切口,皮跟果肉就很容易分開了,因為有的柳丁皮很薄,吃的時候也是要弄得半天,手也都弄濕了。這也是行堂的用心處。

▲一開始退出去的這些飲食,行堂的人收回來之後,也是可以放到原來備用的。

▲每一樣的菜色跟飯湯都會有備用的量,為什麼?因為行堂的人還沒有用。其實有經驗的負責人,他會今天是三百個人跟五百個人,那個量要多少,他會控制,他也不會一直不停地去巡,結果菜全部都打光了,行堂的人沒得吃,不會。他就是這幾桶(盆、盤)就是我們要打的菜,其他要給行堂人留的,他都會準備好。

▲菜,巡一次或者是幾次?不一定是一次,看菜量,不要超過三次,也不要一開始就去延菜,因為大家都還沒用。

▲行堂的人通常會優待法師?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好像法師福利比較好,可能會有一些水果,或者特別多一杯果汁。我們剛才講,僧團就是以上座為先。像我們去參加法會,它可能還不是只有法師有,而是只有男眾法師才有,那我們不能有意見。因為必須按照僧次,比如:一顆石榴一百塊,那麼貴,把它打成果汁,弄得很漂亮,就只有三、五杯。我們一定是從比丘、從上座開始,如果這位元法師他不需要,就可以給下一位。

在僧團裡面,如果有一百個僧眾,可是供養的東西只有十份的話,一定要從上座開始,即使這位上座他可能不虞匱乏,可是依照倫理,還是要以上座為主。所以有的時候,像我們在用餐的時候,就是會有這種狀況,有一些東西就是前面的人用了,後面的人可能沒有用,因為信眾、居士在供養的時候,他可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一樣,所以這個是無妨的,我們也不要悔恨說我為什麼不早一點出家。其實吃多吃少,都是個人的福份,也沒有關係,有的吃就好了,若能食存五觀,就不會有那麼多計較跟比較了。

▲煮菜時,儘量不要嚐鹹淡,一般來講,要很有經驗的人,才能夠去掌管大寮。過去,在大寮,是成就祖師的地方。如果實在太沒有把握的話,怕大眾起煩惱,我們就是一點點,也不要一大塊,先供養三寶,再嚐。儘量還是憑經驗,我們看餐廳的師傅,他也沒有在試吃的,就很好吃。所以儘量把我們自己的功夫火候,比較好一點,然後不要去試鹹淡。

▲用齋的時候,是不是一直憶念「食存五觀」的內容,還是默念佛號?這個部分就看我們各人的法門。食存五觀的部分,我們供養偈唸完的時候,「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時候,維那唸僧跋:「佛制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時,我們就在憶念「五觀」的內容了。

簡單的說,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是什麼心?惜福的心。各位都知道,這些菜飯得來不易,要費的功夫很多。從農夫辛勤地、粒粒皆辛苦地耕耘,所以這一條就是惜福、珍惜的心。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這是什麼心?懺愧心。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是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著心。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飲食是療我們身體饑餓的病,作療藥想,不是拿來享受,滿足口腹之慾的。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對於飲食,乃至一切事,過猶不及,不要因為慚愧,就不敢吃,這樣把身體弄壞了也不行。必須要藉假修真,這個身體是不長久,因此是假有的,藉著假合之身修行以達到真實。所以我們對飲食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說我修行不到位,我就不吃,這也是錯誤觀念。

以上這五種觀,就是惜福、珍惜的心,慚愧心,以及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心等等。當維那在念僧跋的時候,我們就憶念五觀,並生起相應的心,用餐時,就不用再去想這個文,就以這樣一個慚愧、珍惜的心來受用,就可以。有些道場在用餐時,會播放佛號,我們也可以隨順佛號默念,或者正念正知,保持覺知我們在講「止觀」的時候講到,就是覺照每個舉筷子、飲食、咀嚼的動作,都可以,就看你的法門,或者你要念佛也可以。

▲午齋的時間限制?我們說過午,並不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那個午時,是正中午的那個時間。不超過正午的時間,以前沒有這麼精準,很多道場是以十二點為限,不過十二點。現在,有些持戒的大德非常發心,就去找到格林威治的中天時刻表,你在每個地方,即使像這麼小島的台灣,你今天在臺北,跟你在嘉義,跟你在埔裡,那個正中午的時間,還是不一樣的,有這個表。

每個道場,特別是持戒道場,它會去查,把一年正午的時間印出來。冬天會比較早,夏天會比較晚,最安全的其實十一點四十分之前通常都不會過,可是一年之間就會有那麼幾天,最短,中午最早的時候,它會在十一點三十幾分的時候,三十六分、三十七分的時候。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很嚴謹,我們還是每天看一下中天時間表。

用齋有沒有時間限制?一般過堂的話,會在正午之前。有些道場它沒有辦法這樣子,它可能是固定的時間,比如這個活動是幾點到幾點是用齋,就根據各個道場它的規矩來行事。一般用齋後,也沒有再提供其他飲食,乃至藥石也沒有。所以主要是不數數食,不斷地串習我們的貪欲,這是重點。

▲飯菜準備好之後,要打板,通知大眾用齋。有些是行堂的人負責打,如果是固定時間,各自用餐,以自助餐的方式,可能行堂準備好,時間到就打板了。有些則是大殿的香燈打板,因為必須等香燈供佛後,大眾才能用齋。視各道場的安排。

(同學問:垃圾,連果皮都歸為垃圾這一類?)

法師答:對。但現在有垃圾分類,或許也有分開。

(同學問:如果本來有碗或碟子裝水果的話,是不是把那些東西(指垃圾)也放在碟子或碗裡面?)

法師答:不一定。視道場的規定,放在碗裡,或是桌子上。

(同學問:從頭到尾,那水果的碟子都不動嗎?)

法師答:放到盤子上面。

(同學答:其實是放在菜盤的上面…)

法師答:對,盤子。碟子是放在這個上面。

(同學問:請教一下,如果說我們剛剛要增加的,不是這些飯菜,譬如說我想加一點辣椒、醋啊或者什麼之類的,或者我加白開水,不是這些裡面的東西,那要怎麼表示?)

法師答:如果這個辣椒,也當作一道菜在延,就可以加。

(同學問:如果裡面沒有…)

法師答:那就沒得加。

(同學問:譬如說白開水,我們講白開水,我要白開水…)

法師答:熱開水比較晚出來。

(同學問:現在我們說有些人要飯前吃藥什麼的,我一定要之前我們就要…)
法師答:這個狀況就是…(同學答:要事先講)

對,要事先講,可能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如果說是僧團來講的話,你參加這個活動三天、五天、七天的,我還可以忍耐一下;我們在道場裡面,我不能每天都這樣啊。所以你看僧眾的吃飯,他們如果都是每天過堂,你會看到他桌上有很多的標示「可」與「不可」。炸的不行、發的不行,然後需要什麼還有只能吃香蕉的。事先報告過的,這種狀況可能會另外安排。所以如果有特別的需求,就先跟負責法師報告之後,他可能會先準備一杯水給你,或者是讓你自己帶個水,這個是屬於特殊狀況。

(同學問:如果是自己帶…)

法師答:就是看方不方便,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從殿堂出來,是直接就過堂了。有的時候,我們過堂跟你從殿堂離開是有一個空檔的,他可能先讓你回寮,要上廁所的,要處理事情的。比如說十點半就結束了,就讓大家回去休息、整理一下。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先吃藥。但有些是它流程很滿的,下了殿堂後,直接就帶到齋堂去了,那就可能要請法師幫忙,或者負責的人幫忙一下。

還有我們行堂人要很注意一點,就是你不要看說這個人或是這位戒子,看他怎麼面黃飢瘦的,吃得不多,或是舊識,你就滿懷關心地,硬塞給他,多一個包子、橘子的,那人家用不完,又會造成人家的煩惱。所乙太過熱情也不要,不要很主動地一定要給他什麼,一定是要人家有需要才拿,這樣會比較好。

(同學問:剛才師父提到說,如果是洗缽水,就是不喝的,但是如果是開水,就必須要喝下去?)

法師答:對,它有分。有的地方它沒有給你洗缽水,以前沒有給洗缽水的,現在因為回歸佛制,用完齋,缽或碗中還會有一些殘渣嘛,用洗缽水把它洗一洗,然後再唸個咒子,供養給眾生。

(同學問:開水一律是倒在湯碗裡面嗎?)

法師答:沒有硬性規定,一般還是用湯碗,盪乾淨之後,再倒入飯碗,弄乾淨才喝。可是如果你覺得你的湯碗已經夠乾淨了,而且師父也沒有要求的話,你就用飯碗裝開水,也是可以的。

(同學問:好像有些人是會筷子夾著衛生紙把碗或者盤子擦一擦…)

法師答:對啊,會有些人是這樣。但是這樣,一方便不衛生,因為沾有口水、鼻涕;一方面是浪費,因為有的人為了讓碗盤看起來很乾淨,就拿新的衛生紙來擦。為什麼會用這個去擦,就是因為覺得怕不乾淨,會好像我們吃得不夠好,其實你就照剛才講的,留一片菜葉,把殘渣理一理,再沖一下,就會很乾淨。不要用衛生紙去擦,比較好,有些道場在這方面會特別強調。

洗缽水,有的是用個小盆子,用傳的,自己倒,集中後統一地把洗缽水供養出去,就不用各別處理。洗缽水就不需要用到煮開的水。

(同學問:如果說是洗缽水跟開水,他事先會跟你講這個是洗缽水,還是這個是開水?)

法師答:第一輪的是開水,一定是先開水,因為洗缽水就是最後一次要倒出去供養眾生的。有些道場連開水都沒有,因為你開水弄完就已經乾淨了,洗缽就沒有殘渣可以供養了。共三種方式,一個就是只有熱開水,一種是有熱開水,之後有洗缽水,第三種是只有洗缽水,它也不要你再喝,因為你再喝,你已經這麼乾淨了,裡面也沒有什麼渣汁可以供養眾生了。

(同學問:如果我們初到一個道場,我們也不知道,他的是洗缽水還是開水?)
法師答:會先講。而且洗缽水跟開水的器皿不一樣,所以其實你一看就知道了。

(同學問:那東西也不是強制的,有時候你可以要,可以不要啊?)

法師答:洗缽水,出家眾是一定要啊。

(同學問:我是說我們一般去參加活動的時候,他如果來巡的時候,你要不要倒,你不倒也OK吧?)

法師答:一般都會倒除非你吃太慢了,行堂的人不再巡,別人都倒過了,行堂的人也沒有注意到你。

(同學問:行堂在加菜的時候,我們加的量要怎麼…)

法師答:不要一次加太多,因為本來已有一定的份量,如果他要再加的時候,我們也是若干而已,不加太多。而且通常不會只有一次,可能會有兩次到三次,如果那個菜很多,可能會到三次。如果他覺得他加一次還不夠,那他會再要一次,那也沒有關係,還是夠他吃。

(同學問:所以他沒有辦法指定說,我要量多少?)

法師答:其實在添加的時候,都會比劃說要多少量。

◆以下為課後提問之補充:

同學問:師父提到拿起筷子時,先用食指及中指壓住左邊(也就是細的一端),自然右邊翹起來,再以右手食指中指順勢扶起來。然而現在有些筷子,細的一端並不明顯(細的一端跟尾端差異沒有很大),以致壓住之後,尾端不會翹起來,此時要拿起筷子也就不太好拿。弟子曾在網路上看到照片,照片上是細的一端壓住後,先用右手食指中指把筷子尾端(向自身的方向)推出在桌緣之外(也就是尾端騰空),此時再拿起筷子,這應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參考【圖13)

法師答:亦可。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6/f_8188016_1.JPG

同學問:要吃水果時,若有碟子裝好的話,需不需要像飯碗或湯碗那樣,要先拿進來?

法師答:是,不然行堂會以為不需要。(位置如【圖14)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7/f_8188017_1.JPG

同學問:若道場允許退菜飯的話,師父說,要退多少量,自己比劃一下。這個比劃方式,有沒有一些慣用的方式,或者只要行堂的人能理解就好了?

法師答:是。

同學問:師父於課堂中並沒有提到退湯或者退水果

法師答:最初不收回來,行堂就會拿走。

同學問:如果有人希望湯裡面的料要少一點,或者希望湯的料不變但湯要少一點,該如何指示?

法師答:一般不做到這麼細,畢竟我們是受供,除非是身體真的有問題,不然行堂會疲於奔命。

同學問:退飯菜時,曾見過有人因為不諳這些表達方式,又不敢大聲說話,乾脆他自己用筷子把他不要的飯菜,夾到行堂的盤子裡,這個作法是否不恰當?

法師答:不合適,因為自己的筷子不能保證沒有動用過,會有衛生的問題。

同學問:盛開水的碗所放位置,要比加飯時的位置,還要再前面一點(如【圖8)

法師答:是。水碗的位置靠近前桌緣。

同學問:如果是長條桌,有些桌子,在自己前方縱向的長度可能不太夠,若要把加飯跟加開水的位置前後分開,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若桌子前後寬度不足,則加飯的位置跟加開水的位置要分開來,似乎就行不通?(參考【圖8)

法師答:其實現在也沒有要求這麼細了,而且每個道場自行還會調整,不一定是這樣。

同學問:如果有人已經吃完了,要倒開水,但行堂的人尚未拿開水出來巡,是否可以提前把碗放到如上面所說的位置,表示可以加開水了?

法師答:是。

同學問:行堂的人若沒有教育,此時也可能誤解他是要加飯或湯?

法師答:也有可能。因此「默然指授」基本上做不到,不時仍有搖頭、或小聲講話的狀況。

同學問:加開水時,水量的方面,是否依行堂的人,倒多少就是多少?

法師答:若不喝不下太多水,可以比劃所需之量。

同學問:弟子想應該不用多少,應該一點點,夠洗乾淨就可以了吧?
法師答:是。

同學問:不論是加湯或加飯,或者加開水/洗缽水,行堂的人依據碗所放的位置,得知對方要加什麼,尤其當湯碗及飯碗的材質及顏色都一樣時。弟子所接觸的道場,其飯碗用白色的瓷碗,而湯碗則用不鏽鋼碗,外觀上可以明顯分別,所以即使對方推出來放的位置錯了,行堂也可以知道他要湯或飯。

法師答: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同學問:師父上課中提到您後來都是吃缽飯,弟子想瞭解缽飯是什麼,在家人有機會嘗試嗎?

法師答:就是用缽而不用碗,故方式小有區別。因為佛制出家眾以缽為食器,如果在家眾想體會,可能參加短期出家也有機會。

同學問:若添洗缽水時,碗的位置跟添開水時的位置是相同的吧?

法師答:是,也有的洗缽水的水壺是用傳的。

【其他】

在中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所謂叢林道場、百丈清規,其中僧眾執事分東西序,有四十八職,但現在的道場幾乎都是子孫廟,也不再沿用過去的職事名稱,少數的如方丈(就是道場的負責人,類似像校長),方丈之下就是監院(在台灣又稱當家),總理道場事務,糾察師主要是管理紀律(類似訓導主任,在西藏稱為鐵棒喇嘛),香燈是負責總理殿堂內的供香、供燈事宜,引禮(比丘)、引贊(比丘尼)則是在戒會時,輔助戒子的法師(類似班導師),執事內容很多,若想多瞭解,可查百丈清規,有詳明解釋。和尚非職事稱,一般是比丘戒臘十年以上,比丘尼十二年以上可稱,但必須是德臘兼具方可。男眾為和尚,女眾為和尚尼。

同學問:看過有些地方把「和尚」,寫成「和上」?

法師答:亦可。

◎註:

本系列文章之附圖(114),皆由後學依法師上課內容,自行繪製,若有錯誤,尚祈諸位大德不吝指正。

本系列文章在刊出之前,曾懇請法師做內容之校對及文句之潤飾等,在此感恩法師慈悲。

本系列全文結束。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