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三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古人是怎樣翻譯佛經
香港佛學院 2015-12-18

古人是怎样翻译佛经

古人是怎樣翻譯佛經

遠在三國時,就有佛經的翻譯。南北朝,佛經的翻譯大盛。隋唐以後佛經的翻譯達到了極高的標準,質與量都是空前絕後的。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翻本,毫無問題的是最好的譯本。鳩摩羅什法師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史書記載,後涼建國初年,皇帝呂光挾持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法師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至十一年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其中“三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臺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金剛經》為禪宗主要依據。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而當時“譯場”組織也極為龐大,有多至五六百人或近千人的。各部門的人選是由國內大寺的名僧。或是天下之英彥。其譯經的程式共分十部。每部各有主持人以司專責。十部的職掌分述如下:

(一)譯主。即譯場的主持人,也就是翻譯的主持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佛經所題某人譯,其實譯者不只此一人,只是單舉譯主一個人的姓名以明責任而已。譯主須精通華梵文字,並須教理嫺熟,戒行卓犖為眾所欽服方可。遇有疑文歧義,尚須負責判定其得失以定取捨。工作時譯主坐在譯場的中間正面。

(二)證義。坐在譯主的左邊,與譯主評量已譯的意義與梵文有何不同,以便酌量修正。據說法藏大師,即因與玄奘的譯文的意義有不同意的地方,辯論結果終不能相合。於是他退出了玄奘主持的譯場。

(三)證文。坐在譯主的右邊,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其差誤。證義是考驗中譯的文義是否妥當,護文是考驗所譯的原文是否有錯誤。原文若有錯誤,當然譯文不能妥善。

(四)書字。根據梵文原本,寫成中文,但仍是梵音。這一職司也稱為“度語”。倘譯主是外國人,而又不能十分通曉中文時,那末,書字一職絕不可少。

(五)筆受。翻梵音為中國的語言。如梵文稱“紇裡那野”,書字只寫“紇裡那野”四字,筆受即翻成中國的“心”字;書字只寫“素怛覽”,筆受即翻成中國的經卷的“經”字。

(六)綴文。因為西方的語言習慣與結構與中國不同,有些附屬的句子,或形容字的次序與中國文法不同,所以有時需要把句子裡面的排列次序顛倒,或是重新組織。譬如筆受寫的是“照見五蘊彼自性空”。綴文即需改成“照見五蘊皆空”。

(七)參譯。一方面校勘原文是否有誤,一方面再由譯文回證原文,反證二者是否完全相合。如果翻成中文再由中文翻回梵文時若不相合,即是翻譯有了問題。

(八)刊定。刊削冗長,定取句義。因為梵文的組織或句法,容易使中國人覺得過分的重複,中國文字一向喜歡簡潔,所以要在不影響原義的條件下,刊削冗長或重複的字句。

(九)潤文。有時潤文與刊定二人合作,或只設一人。刊定的工作多半是刪削;潤文的工作多半是增益。如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句中“是故”二字梵文所無,是加上去的。

(十)梵唄。用高聲念經的調子把新譯的經朗誦一遍,以驗其是否順口順耳。因為佛經總是要人念誦的。

除了上述的十部,必須由僧眾選拔外,尚有若干不限人數的僧眾來聽譯主講說新譯的經,如有疑難,可以隨時發問討論,所以不論在教義方面,在文字方面,若有一字的不妥,不但通不過這十重關卡,即使這十個人一時有所忽略,也很難逃過幾百人聽眾的討論和辯難。同時朝廷為了鄭重這種事業,還要派欽命大臣在譯場作監護大使,有時在開始翻經的第一天,皇帝還親自到譯場擔在“筆受”的工作。以隋唐時代中國人力財力之盛,國內局面安定統一,國君敕集海內第一流的人才參加翻譯的工作,當然所翻的經本質與量均超過前代遠甚。

 --轉載南普陀線上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