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四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閱藏知津:中華大藏經編纂記
香港佛學院 2015-12-17

中華大藏經編纂記

任繼愈

198237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會議,集中全國有關專家及海外學者共商古籍整理出版大計。這是以國家名義召開的,向全國、全世界宣佈“四人幫”被粉碎後,告別極左思潮,中國政府重視古代文化,有計劃、有步驟地以科學方法清理中國古籍的大會。

古籍規劃討論中,對傳統的經史子集都作出近期、遠期整理出版規劃,人力物力都作了安排。我發現大會議題中沒有把佛教古籍考慮進去,就寫了一份《中華大藏經》整理出版建議提交給大會。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採納了這個建議,把佛教、道教古籍整理工作列入國家規劃。《中華大藏經》整理出版工程從19828月正式啟動。

《中華大藏經》不同於歷代刊行的大藏經

根據現有資料,漢文大藏經歷來入藏的基本經籍最少為1000種左右(包括房山石經的960餘種),最多者為2200餘種,平均數約在1600種左右。這是宋元明清各藏入經的基本數目,加上各藏特有的經籍,共約3000餘種,除去重複,約2500種左右,加上傳統入藏的基本數目1600余種,現存漢文佛教經籍總數約4100餘種(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稿總數為4175號)。

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儒、道並尊的三大宗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我們有必要編纂一部新的一大藏經,所收佛典應全面,採用影印辦法。既可避免校核造成新的差錯(日本《大正藏》即是前車之鑒),又可以保存善本古籍原貌。省去了繁重的校印排字的過程,還能大大縮短印刷時間。基於上述考慮,我們決定採用現存最有文物價值的《趙城金藏》為基礎。

漢文大藏經以其篇幅大、版本眾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術以前,佛經傳播靠手寫流傳。南北朝時北方已有摩崖石刻佛經,刻鑿在岩石上,與造像祈福同一目的。隋代已開始用石版刻經,那是為了保存佛教經典,以防止兵燹戰亂的破壤。刻在石板上,每塊石板重達百斤,利於保存,但不便閱讀。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開始以木版印藏經,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大藏經問世,世稱《開寶藏》。後來歷遼、金、元、明、清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雕造藏經。現存公私刊印的“大藏經”達17種之多。辛亥革命後,還出版過鉛字排印的兩種“大藏經”——《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藏經有《高麗藏》、《黃檗藏》、《弘教藏》、《卍續藏》、《大正藏》。縱觀國內外已出版的各種“大藏經”,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今天看來都不算理想的版本。

為了避免過去各種《大藏經》的缺點,我們編印的《中華大藏經》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內容要“全”。我們慎重考慮,選用了《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影宋磧砂藏》、《普甯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高麗藏》等八種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大藏版”,以《趙城金藏》為基礎,進行對校。只勘出各種版本文字的異同,不加案斷。

《趙城金藏》是北宋《開寶藏》覆刻本,裝幀、版式保有《開寶藏》的特點,在《開寶藏》散失殆盡的情況下,不論在版本方面、校勘方面,它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國內現有藏經中未經傳世的孤本還有《房山雲居寺石經》、《遼藏》(又稱契丹藏,用名不妥,因為它用漢文而不是契丹文)、《元官版藏經》、《洪武南藏》。這幾種大藏經多為《磧砂藏》和《永樂南藏》的覆刻本,所收典籍均少於《趙城金藏》,不宜作基本參照本。《趙城金藏》收錄佛典近7000卷,現存5380餘卷,雖有缺失,可用《高麗藏》補入。《高麗藏》與《趙城金藏》同屬《開寶藏》系統的覆刻本,版本基本一致,用《高麗藏》補《趙城金藏》自然協調,便於操作。

我們校勘的目的,不在於勘誤訂正,而在於會同比較。因為我們長期整理中國古籍的經驗表明,不同版本出現的文句異同,多半不涉及義理,古籍版本出現文字異同各有道理(當然也有明顯錯誤),如果一定要由編者決定取捨,難免失之武斷,徒耗人力,並不科學。

還應指出,每一種善本的特殊價位並不真正由於它的至美至善,而在於它體現了各自時代的某些特徵。這些特徵是別的版本不能代替的。如《房山雲居寺石經》可謂善本,其中石刻佛經體現了《遼藏》的風貌。但也發現有的刻工為了貪圖省工,出現了許多與上下文不相連屬的“一”字。從一般校勘原理看,這些“一”字無論從形、音、義的錯簡毫無關係,只是由於刻工按版計酬,為了省力,又能占滿版面,才出現了不應出現的許多“一”字。漢字中只有“一”字筆劃最少,刻起來省力,用來充字數最方便。像這類缺點,並不能動搖《房山雲居寺石經》版本價值的歷史地位,畢竟瑕不掩瑜。這裏只是說明中國過去雕印的眾多版本的《大藏經》沒有一種是盡善盡美的,《中華大藏經》為讀者提供一個會同諸本的機會,標出異同,不作案斷,正是極端負責精神,尊重讀者、研究者的判斷能力。一卷在手,等於同時擁有九種版本的“大藏經”,為研究者提供了空前的方便,這是任何圖書館都無法辦到的。

《中華大藏經》的完成

《中華大藏經》在國家大力支持下,1982年開始編輯,1986年初,已出版到第15冊時,古籍規劃小組負責人李一氓給薄一波同志寫了一封信。這封信簡單地敍述了《中華大藏經》的編輯、出版經過及今後的打算。當上編106卷接近完成時,我曾與李一氓寫信,說明《中華大藏經》完成在即,請求仍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支援繼續完成《續編》。可惜他已生病住院,身體精力都不能執筆寫字,由他的助手代寫了一封回信。

我收到回信不久,李一氓同志與世長辭,生前未能看到這部《中華大藏經》完成。如果沒有他的大力支持,這部《中華大藏經》只能以《趙城金藏》的原始面貌沉睡在善本書庫內,無從會同八種不同版本呈現在世人面前,更無從為建設新文化積累資料添磚加瓦。《中華大藏經》出版到35卷時,我們編輯的最得力成員——童瑋教授不幸逝世。他一生致力於佛教經典版本目錄之學,編撰的《二十二種大藏經目錄索引》凝結著他一生的心血。為了普查國內佛典古籍現存的情況,他不顧年高,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基本摸清了佛教古籍現存的概況。他在編輯《中華大藏經》工作中起著無可取代的作用。童瑋還曾聽山西晉城青蓮寺僧人說,抗戰時期,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曾來人借走該寺的卷軸裝佛經十餘卷,寺僧不敢不給,借走後未歸還。當年的借閱者、借出者早已逝世。這十餘個卷子的下落,留下了永久難解之迷。童瑋每次對我提到這件事,不勝唏噓。

當年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校勘組的石磑老師工作勤奮認真,以致積勞成疾,本書第一冊出版前因病逝世。張文苑先生負責底本組,承擔著校勘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他認真負責,工作安排得有條不紊。不幸突發腦溢血逝世。還有湖北的王世安先生,他為校勘工作付出了勞動,也過早地逝世了。對逝世的這幾位同志來說,生前未能看到這部《中華大藏經》完成,是終生遺憾,也給我們全體編纂者留下長遠的懷念。為了搜求中原找不到的卷帙,我們還得到海外朋友的大力支持、協助。這裏特別感謝美國的余英時教授,承他的協助,找到《趙城金藏》散失的《佛國記》,得以珠還合浦。先後對編纂《中華大藏經》提供資料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還有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管長的梶谷宗忍先生、日本臨濟宗相國寺派教務部長緒方香州先生等。

19828月整理出版工程正式啟動,到1994年底編纂完畢,參加人員先後共有160人,分別屬於底本、修版、校勘、調度、匯稿、定稿、總務、財務八個部門。參加者年齡從二十歲到八十歲,老少不一,參加時間最長的從始到終十二年,最短的三個月。他們的辛勞和業績也將與《中華大藏經》同在。

 

備注:上述這篇文章,對編寫佛梅電子大藏經第二次編修計劃,有重要參考價值!然而,電子大藏經不同於原版大藏經影印排版校勘,務必小心會重複大正藏的問題,校勘出新的錯誤!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