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二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以經行來體驗十六觀智
澳洲佛寶寺法增尊者(BhikkhuDhammavaro) 2018-05-23

 

以經行來體驗十六觀智

澳洲佛寶寺法增尊者(BhikkhuDhammavaro

 

佛陀以經行法(Cankama)度了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ssa)須達多(Sudatha),它是一種極殊勝的法門。佛陀本身儘管在證悟之後,還經常經行。經行法既可以修止(samatha),用來培育定力,又能在定力生起之後,用來修觀(vipassana,培育出世間的智慧,它在修習止的過程,雜念極不容易入侵,容易學,不會昏沉,因此是初學者很容易學會的一個法門。在修觀上,行者在導師指導下,很快就能掌握到觀照的要領。

 

十六觀智是南傳佛法之寶。本文是從經行法把十六觀智簡單的介紹給有興趣的行者練習來掌握觀照的技巧。

 

十六觀智:

 

、「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āna)是首先要作的工作,用來破世人的一個一體的邪見。

 

、「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āna)是幫助我們觀照名、色法個別的生起與存在的因緣。

 

、「三相思惟智(Sammasana?āna)是斷除我們對五蘊的執著。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āna)是觀照名、色法的生滅。

 

、「壞隨觀智」(Bhanga?āna)是覺知名、色法的壞滅。

 

、「怖畏現起智」(Bhanya?āna)是生起對諸行法的怖畏。

 

、「過患隨觀智」(ādinava?āna)是觀照色法的過患與危厄。

 

、「厭離隨觀智」(Nibbidā?āna)是對諸行法的厭離。

 

、「欲解脫智」(Mu?citukamyatā?āna)是欲解脫出離於一切行。

 

、「審察隨觀智」(Patisankhā?āna)是審察前面的六智,它也是三相思惟智。

 

十一、「行舍智」(Sankhārupekkā?āna)是舍離諸行的智慧。

 

十二、「隨順智」(Anuloma?āna)是隨順於前面的八智及後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以行道而得其道果。

 

十三、「種姓智」(Gotrabhūcittā)是超越凡夫種姓的智慧。

 

十四、「四道智」(Maggacittā)是走向四位聖人的道智。

 

十五四果智」(Phalacittā)是產生四位聖人的果智。

 

十六、「余漏智」(Paccavekkhana?āna)是審察自己的剩餘的煩惱,而用擇法去斷除這些煩惱的智慧。

 

一個行者在經行了一段時間後,當心安靜,五蓋被鎮服,定力生起後,就可以學習觀照。經行的念我要走」,我要停」,「我要轉」,「左腳」,「右腳」等等,若能分辨念和腳步是在不同的時間生起的,念和腳是不同的兩個過程,就能清楚的辨別它們是名法」與色法」,這種辨別是在不靠思維的情況下出現的,這叫名色分別智」。

 

或者若是他能體驗到走的腳的運動是皮肉筋骨」的運動,而覺知的心」像是一個旁觀者一樣的在旁邊看著,那皮肉筋骨」是色法,那覺知的心」是名法,這也是名色分別智」。

 

或者若是他能體驗到走的腳的運動是風大的壓力從小腹推動堅硬的地大的腳,產生向前的走動,而覺知的心」像是一個旁觀者一樣的在旁邊看著,那風大的壓力推動地大的腳是色法,那覺知的心」是名法,這也是名色分別智」。

 

當名色分別智生起時,一個行者對身體是我」、「屬於我」、「我在身體裡面」、「身體在我裡面」的邪見就會被動搖。

 

經行的過程,若是一個行者須要轉換手的姿勢,他必須克制那種要轉換的念頭,直到他認識到那是因為手的姿態的苦逼使他做這種轉換,否則他必須忍著,直到他心中明白是手勢的苦造成的為止。認識了以後,就可以轉換。

 

當經行者觀察到經行是在心的念生起之後,腳才開始動,他就能很清楚的辨別平常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心念生起之後才進行的,因此心與行動的關係就像是因和果,看到這一點,這就是緣攝受智」。

 

當腳步緩慢的進行時,觀照經行的腳步,要能觀察到每一步都有「生」、「住」、「滅」這三個過程,體驗到腳步的生滅,這就是「生滅隨觀智」,開始的時候只能觀察腳步或色法的生滅,不能覺察到心念的生滅,這是因為名法比色法來的微細,所以須要繼續的經行,使心變得更清晰和敏銳,觀察時是觀察腳的色法如何生,如何住,如何滅。觀照時,要從腳步本身的生(生起)與滅(變易)、念與腳步的緣、腳步刹那的生滅等來觀察。當念的名法的生滅被觀察到時,「生滅隨觀智」可以算是完成了。

 

到此一個行者就體驗到色法與名法的無常,這是三相思惟智」之一。一個行者之所以看不到無常相,就是因為沒有看到行法的生滅,被連續相所迷惑。

 

然後禪修者繼續經行,繼續觀照身體,他的定力越來越深,觀察力也越來越強,在經行的過程,這個時候,生的現象不明顯,但腳步的滅卻越來越明顯,這時他觀察到個別腳步的滅去之後,再也不生起,也即是壞滅,他對壞滅的現象觀察的很明顯,他不在懷疑現象生起之後的存在,它們就只有壞滅,於是捨棄了對諸行法的生、住、轉起諸相,只觀滅相。這就是壞隨觀智」。

 

因為對壞滅智的親身體會,禪修者這時對名法與色法或行法從過去,現在,未來來觀察,過去的已滅,現在的正在滅,未來的將要滅,一切都是壞滅,由是生起對行法的怖畏,這叫做怖畏現起智」。

 

當他繼續對這身體或行法作觀察時,他發現這些行法毫無好處,只有一大堆的缺點,全是不圓滿,全是苦,全是過患。這叫做過患隨觀智」。

 

這個禪修者觀察了行法的過患之後,他就厭離於一切的諸行,這包括一的「有」、「生」、「趣」、「識住」、「有情居」等,而只傾向於寂靜,涅槃。這就是厭離隨觀智」。並生起欲從一切行解脫的智見,這就是欲解脫智」。

 

然後這個行者審察三相,欲從一切的「有」、「生」、「趣」、「識住」、「有情居」,和一切的行法解脫。這是審察隨觀智」。

 

當他確定一切都是空和無我之後,他生起「行舍智」。

 

於是他隨順以上的觀智,即修習八正道和三十七菩提分法,趣向涅槃。這是隨順智」。

 

然後他生起聖人的種姓智」。

 

修習經行法的過程是須陀洹道智,破除懷疑、戒禁取、身見而證初果是須陀洹果智。然後他集中他的五善根,五力,七覺支修習正道,觀五蘊是無常、苦、無我,減少貪和嗔是斯陀洹道智,完成減少貪和嗔時是斯陀洹果智。然後他集中他的五善根,五力,七覺支修習正道,觀五蘊是無常、苦、無我,努力消滅貪和嗔是阿那含道智,完成消滅貪和嗔時是阿那含果智。然後他集中他的五善根,五力,七覺支修習正道,觀五蘊是無常、苦、無我,努力滅去五上分結是阿羅漢道智,完成滅去五上分結時是阿羅漢果智。這就是四道智」。

 

然後他(一)觀察道,(二)觀察果,(三)觀察已斷的煩惱,(四)觀察殘餘的煩惱,(五)觀察涅盤。即是他(一)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二)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三)以「我曾舍斷這些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四)觀察殘餘的煩惱,(五)最後這樣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為所緣而通達」,這是須陀洹聖者的五種觀察。同樣的斯陀含、阿那含也如須陀洹各有這五種觀察。阿羅漢則無觀察殘餘的煩惱,所以阿羅漢只有四種觀察。這些是余漏智」。

 

 

法增比丘

 

2014423日寫於馬來西亞沙巴州丹南市(Tenom)佛教會

dhammavaro@qq.com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mai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中華南傳佛友協會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學習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寶

http://dhammavaro.blog.163.com/ 學習南傳佛法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