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廿七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見岸法師: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九)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2017-03-14

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新春吉祥!

經過這幾天的共修,相信大家都有用心去理解《梁皇懺》的內容,以及禮懺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拜再多佛,大家也都會很歡喜的。

行菩薩道,勤求諸法,利益眾生

第九卷的開始,從第二十七品到三十四品的主題,是為三惡道眾生禮佛。為什麼要為三惡道眾生禮佛呢?懺文提到,我們眾生「勝劣之因,皆由於業」。好的業怎麼來?修仁義、修佛法而來,懺文:「修仁義則歸於勝,興殘害則墮於劣。居勝者,良由業勝;墮劣者,良由業劣。」不好的業由內心的不善而來;內心的惡念發展出來,造作成殘害自己、殘害眾生的行為,就叫做劣業,不好的業就促使我們輪迴六道,尤其是輪迴三惡道,那是非常辛苦的。

接著,懺文再詳細的說明墮入三惡道的十種原因;所以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檢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在我們覺悟之後就要不放逸,趕快跟時間競賽,來行菩薩道。怎麼做呢?首先要自我反省、懺悔過往,另一方面提醒自己未來不要再造作惡業。第二,讓自己發願能夠從事利益他人的事情、增長福德,這就是好的業,稱為勝業。好的業、殊勝的業,就能讓我們避免墮入三惡道。

唯願大眾覺悟無常,勤修行業勿生懈怠

第三十五品的內容是警念無常。當我們知道修行的重要,也知道修行的關鍵是在於身、口、意業的清淨,而身、口、意業的清淨關鍵是在於意業,也就是在於「心」。那麼,接下去就要告訴自己,要注意世間無常的道理。有一句懺文大家可以抄錄回去:「世間幻惑,終歸磨滅。有者皆盡,高者亦墜。合會有離,生必應死。」「世間幻惑,終歸磨滅」,是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其實是幻化的,而且是迷惑世人的。為什麼稱為「幻化」?幻化,不是說它是假的,幻化的意思是說它會變化、不真實、不會永遠不變,是因緣和合的、是聚集而成的,所以總有一天會磨滅、會消失。當我們戀著於世間的事物時,就要常常想起、憶念這個偈子。

你所擁有的、所享有的這些福報,總有一天會用盡,如果我們不再修福、培福的話,總有一天所擁有的福報會消失的,所以「有者皆盡,高者亦墜」。在高位的人,有一天會墮落下來,為什麼?因為世間是剎那、剎那地在生滅變化,我們一直享有高位、享有福德、享有財富,這些享受完了就沒有了。「合會有離,生必應死」,「合會有離」是說聚集在一起的、和合在一起的親人、好友、夫妻、眷屬,總有一天會分離,也許是因為意見不合而分離,即使不是因為意見不合而分離,最後也會因為死亡而分離,所以是「和會必有離,生者必應死」。

修無常觀者,從觀察世間無常開始

所謂生死、死生……,就是不斷地循環,這就是在修無常觀,所以把懺文裡的偈頌或是《成佛之道》第一章,觀無常的偈頌,抄錄起來貼在家中牆上,天天看、天天看,總有一天我們的心會豁然開朗,心就不會綁在一起,綁得很緊,堅持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如此一來我們的內心就不容易因為執著而痛苦不堪。這就是修無常觀的方式。總結一句,要怎麼修無常觀?有三個階段,首先從大範圍開始修,先從觀世間的無常開始。每天打開報紙,裡面就有很多功課可以讓我們去學習,對不對?丹麥的漫畫家因為畫了一個對宗教不敬的漫畫,結果不但大使館被燒,人也要躲起來。前一天還很安穩的在享樂,隔一天就要躲起來避免被打,當然這背後有很多因素,但是當我們看到這個新聞時就要想到,世間沒有一定的安樂,這是修大範圍的無常觀,先從觀察世間的無常開始。

第一階段有了體會之後,再進一步觀察生命的無常;先觀察自己五蘊色身的無常相。不斷地去思維,從小孩到成人,我們這個色身、生命,哪一個是我們可以掌握的?或者是緣別人的五蘊身去觀察,哪一部份是不變的?

在這階段觀察、用功了之後,更進一步到第三階段,觀察心念的無常,到這個階段才有可能在心念無常當中去掌握因緣、用功修行。否則,一開始就從微細的心念無常下手,去觀察、去掌握因緣的話,如果不是善根、利智的人,往往就是一個「亂」字,會覺得修行沒有焦點、修行時會變成間斷、間斷地,沒有辦法變成一把銳利之刀,所以這把智慧刀,是慢慢磨出來的。除非我們是利智、善根的再來人,過去就修了智慧法門,那麼你才可能因為一個偈頌而當下了悟。

為受苦處者發願,願一切眾苦畢竟解脫

第三十六品是〈為執勞運力者禮佛〉。這品比較特殊,是特別為人道眾生中,以勞力來換取微薄生活薪資的人禮佛。在這一品中,除了勞工朋友之外,還要為坐牢的朋友禮佛,懺文中說,他們大部份都是貧困之人,所受的苦比一般人多,所以我們要為他們發願禮佛,願一切苦難都可以解脫。

修行應發迴向,兼勸一切不著果報

這一卷的最後一品是第三十七品〈發迴向〉。在這裡要注意的重點是,什麼是發迴向?為什麼要迴向?懺文有一句話很重要:「一切眾生所以不能得解脫者,皆由著於世間果報不能捨離。」我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在修行、修善法,有很多人都很用功、很精進,可是為什麼進步很慢?為什麼不能證果?原因就是對於他所修行的法,或是法的利益還有執著,或是對未來的果報還有執著、不能捨離,不能捨離就是煩惱;是煩惱就不能夠解脫。所以,我們除了把生活周遭的物品、體力、智力,布施出去之外,還有我們修行可能會得到的殊勝果德都要布施出去,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之念。懺文說:「若有片福一毫之善能迴向者,則於果報不復生著,便得解脫優遊自在。」片福是指一點點,很少很少的福德;或是一毫之善,如毛筆尖端一點點的善法,都要將這些果報迴向出去,迴向給一切眾生,簡單講就是我修行你得到好處。我們內心應該要想「我修行,別的眾生可以得到利益」,而不是想「我修行是為了要讓自己得到好處」。如果能夠這樣做,這個心就是清淨心,這種清淨心就是廣大勝妙之心,有這種廣大勝妙的心要解脫就很容易。

以上是第九卷的重點。提醒大家,不論是在誦懺文或是在拜佛的時候,內心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瞭這個道理,若是起為六道眾生拜佛的心念,那麼就觀想六道眾生的苦;若是要為執牢運力的人禮佛,我也要觀想他們的苦;最後在迴向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所有的一切善法都迴向出去。如此觀想,我們在拜佛的時候內心就會有所緣境,這樣禮佛、拜懺就會非常殊勝,這個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修的「法供養」。

法供養的意義

今天修十供養中的第九「法供養」。通常講「法供養」,大多是供養一部經典,這是事相上以經典代表法,收斂自己的內心。其實「法供養」最主要是用修行佛法來供養,要供養誰呢?有二個對象,第一個是供養佛,其實佛不需要我們用法來供養祂,可是我們用法來供養佛,有上呈報告的意思。因為我依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將我修行的結果、修行的法、還有所得到的利益,以及我能夠為眾生所做的事情,將所有的這一切,都供養諸佛如來,其實就是向諸佛如來報告的意思,也是表示感恩的意思;感恩諸佛如來引導我,讓我可以身心清涼。

第二個是供養眾生,為什麼要供養眾生呢?因為我自己得到好處,我也希望一切眾生,能像我一樣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所以我把我所知道的,用講解的、用說明的、或用引薦的方式,引薦別人去學佛,或是介紹書給他看、講解給他聽,用各種方式,把我們修學佛法的快樂、修學佛法的過程、修學佛法的善知識,統統能夠布施、引薦給一切眾生,這就是以法供養一切眾生。所以「法供養」是上供一切諸佛,下濟一切眾生,這是一種實質上最真實的供養。《法華經》中說:「是真精進,是真法供養如來。」

新春祈願

雖然我們是用一本經典來代表,但是大家要知道,經典只是事相,重點在於各位去實踐、去運作的內容,我們要用實在修行的內容去供養。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拜懺是不是也是一種供養?也是一種供養。我們在這裡拜懺拜的很歡喜、清涼、自在,向十方諸佛報告就是在供養十方諸佛,回去之後介紹給親朋好友、介紹給家人,與他們分享今天拜懺的所見所聞、以及拜懺的心情,別人聽了為你歡喜,那麼你就是在供養眾生,所以「法供養」是天天、日日、時時、刻刻都在修的。希望大家不是只有在這十天修,十天拜完《梁皇懺》之後,我們在修行的這條路上,還是要時時刻刻修學佛法、供養佛法。

最後,祝福各位廣發菩提心、吉祥如意!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