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十月三十日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叢林薰修:叢林中的掛單與安單
香港佛教/慎獨 2016-05-05

  「掛單」與「安單」是我國漢傳佛教中經常慣用的名詞。「掛單」是指我國漢傳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過具足戒的比丘,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遊歷各地寺院,求學於諸高僧大德。佛教中將他們到雲遊地佛寺中借宿稱為掛單。與掛單相應的是「安單」。所謂「安單」就是指雲遊僧參訪到心儀已久名山古剎之後,要求在該古剎常住下來,寺院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確認討單僧人符合入住的條件,便會允許其入住下來,這一過程稱為「安單」。本文現分別對叢林中掛單和討單的禮儀分述如下:

一、掛單

從古到今,每個時代都有許多僧人為了探求佛法的真諦,常常不畏艱辛到各大名寺古剎參訪善知識。這些行腳雲遊的游方僧到寺暫住,即稱之為「掛單」。「單」,指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中僧眾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掛在名單下的?子上,行腳僧入寺,要在東西兩序牆壁上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掛上,這就叫「掛單」。「掛單」也稱為「掛搭」、「掛錫」,「搭」亦指衣缽,「錫」指行腳僧隨身攜帶的錫杖。一般行腳僧入寺暫住,也要把錫杖掛在名單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說:「西域比丘,行必掛?,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今僧所至住處,故云掛錫。」但後來寺院的「掛單」,已漸漸失去原來的掛衣缽之意,而僅有入寺暫住之意了。

凡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腳僧的身份,到其他寺院「掛單」。但一年十二個月中,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掛單,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的這六個月,是雲遊求學期。祇有在這六個月裡,比丘才可以離開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訪他寺,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祇有在這六個月裡才接待前來「掛單」的行腳僧。

行腳僧入寺「掛單」,按照古時清規,要先到接待處與負責接待的職事僧相見,再去僧堂掛單,後謁見寺中住持。元代以後,則改為先去供行腳僧住宿的旦過寮(客房),從眾多行腳僧中,推舉一位熟悉寺中清規的僧人為「參頭」,將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處),與客司的職事僧——知客相見。行腳僧被引至客司,應先站立門口右側,隨著參頭一聲「暫到相看」的稟報,知客即將行腳僧迎進屋內,行腳僧當十分謙恭地拜見知客,知客揖首後燃起香,遞上茶湯點心,詢問來歷。問畢,行腳僧才可起身施禮謝茶,並隨知客回旦過寮。知客將行腳僧姓名籍貫等寫成「單票」送交住持。

行腳僧欲正式「掛單」,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禮拜寺中住持。禮拜之前,須先通過侍者稟報,如獲依允,才可禮拜。寺中住持與行腳僧的相見,稱為「大相看」,這是因為佛門講求「清淨」,沒有平常數見之禮,故要待各地行腳僧來的多了,才一起相見。

待拜見之後,行腳僧可向住持提出「掛單」的請求。「掛單」的請求,一般應在參頭率眾人見過住持,住持送出眾人兩三步後,再由參頭率眾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稟告道:「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以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告之後不等住持應允,即搶先施禮一拜道:「謝和尚掛單」。待住持真正應允,還要施禮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謂「帖子」,實際就是掛單的「單」。帖子的款式大致是這樣的:

奉方丈慈旨,掛單一僧×××,××府縣人氏。曾師××為徒,受過××戒,今×月×日至本寺。×××報

祇要有此帖,行腳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門,正式辦理掛單手續,準備參加掛單歸堂儀式。

寺院中掛單儀式又分為「大掛單」與「小掛單」兩種。「小掛單」指僅在寺中留宿半個月的。若準備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長的時間,則稱為「大掛單」。

「小掛單」的歸堂儀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門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後舉行。先由行腳僧將帖子送給侍者,說明「適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據此帖向堂司(掌管禪堂的部門)放榜,堂司得到報榜,即令寺中雜役請行腳僧至禪堂用茶。請茶時,行腳僧應攜帶度牒或戒牒,作為對自己身份的證明。用過茶後,參頭隨之把眾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遞與維那,請維那辨別真偽,眾人則再施一禮,然後參頭送維那步出堂外。這時,隨著堂司內傳出擊小板的三聲鳴響,寮主便由客房中走出迎接新掛單的行腳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掛單的行腳僧與寮主問訊後,還要去東西兩序問訊。其禮儀與見知客、見寮主大同小異。待把東西兩序應酬完了,行腳僧應再次手拈燃香詣見方丈,這樣、才算正式「掛單」了。

現代的掛單程式要比古代簡便許多。現代的雲遊僧,如果在參訪途中借宿某寺時,就可向寺方要求掛單。在掛單時,如果是想掛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想留下來參學,則云:「親近常住。」掛單後,要依寺院的規矩安單。凡是受戒者,都要學習掛單,掛單有一定的程序:

先至客堂掛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知客師問話:「從何來?」「上下何名?」「來作甚麼?」此時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稱自己名○○。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若為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住掛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送單:「禮謝知客師父」。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掛單者先禮佛三拜,再「頂禮寮元師父」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三、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禪堂當清眾學規矩。來歷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眾升做悅眾,漸漸成為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禪堂訓練。

二、安單

「安單」,是指行腳僧在寺中掛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為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也認為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為行腳僧舉行「安單」儀式。

安單,對於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為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於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掛單」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掛單」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放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禪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列,燒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發完之後,維那即向諸寮發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師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注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為寺中一名清眾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眾: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掛單。今XX日侍司 某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臺,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三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於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掛單」之後,還會特地為新安單者請茶。

從儀式上說,「掛單」和「安單」似乎是一種充滿客套、溫馨的清規,其中的每一道程式,每一項儀式,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客客氣氣。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並不一定全都是這樣的。據說,唐代廣教寺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歸省禪師,有兩位行腳僧,一名浮山遠,一名天衣懷,聞聽歸省禪師高風,前來遊學,渴望入其門下掛單。時值大雪嚴寒,二人隨同眾僧一齊拜見歸省。不料歸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眾人潑去。此時正是滴水成冰的時節,眾僧被潑上水,棉衣結冰,苦不堪言,紛紛起身而去,惟有浮山遠、天衣懷巍然不動,端跪如山。儘管歸省再三呵斥,令其離去,二人終是不肯,還說自己千里求師,豈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後,兩人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歸省,同意兩人留在寺內,成為「掛單」僧人。可是,廣教寺內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遠趁歸省不在,意欲偷偷做點油面粥充饑,不想被歸省發現,按照清規,浮山遠結結實實挨了三十杖。歸省又令其以衣缽折價賠償油面,而後將其逐出。浮山遠被迫居於寺外廊下。歸省發現後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遠於是四處乞化,將房租如數奉還,但他仍不肯離寺。歸省為其精神所感化,終於同意他在廣教寺內安單。

這個故事主要宣揚浮山遠學佛求道的堅韌不拔,說明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徒應當能經受得起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其中也透露出「掛單」和「安單」作為寺院的一種清規和習慣,不僅僅是一種禮儀程序,更含有佛門修行的意思在內。祇有心堅如鐵的僧人,才能通過「掛單」和「安單」,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舉行掛單有時間限制,主要分春期和冬期兩期。寺院一般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從十月十五日至來年正月十五日舉行冬安居,在這兩個時期內,寺院禁止僧人雲遊,要鎖起旦過寮,不得「掛單」。而「安單」是為已經入寺的安單僧人舉行的儀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單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單的僧人多於正月或七月期頭歸禪堂,稱為「大進堂」

當代叢林中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很多寺院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經大大簡化。不過,歷代的祖師按照叢林清規來制定這些制度都有其時代意義,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變遷對祖師所制定的繁瑣儀式妄加指責。相反,認真研究祖師所制定的嚴謹制度對我們的修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